黄山杂诗其一

未觉身行是翠微,乍惊岚气上人衣。
下看坠霭疑无地,侧指崩崖宛似扉。
路隔翔鸾仙迹杳,藓封卧鼓太音稀。
最奇一笏巅头石,独瞰空青更不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黄山杂诗其一》是清代诗人孙洤的一首五言古诗。以下是对该诗的具体介绍:

  1. 诗歌原文:《黄山杂诗其一》
  • 原文
    黄山如岱岳,萝山若梁甫。曾颠遏行云,屼屼自太古。
    咸池荡初景,昧旦河已曙。我梦天都行,笑折扶桑树。
  •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黄山的壮丽景象和历史传说,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诗中“曾颠遏行云”和“笑折扶桑树”等意象,生动地展现了黄山的神秘与威严。
  1. 诗歌背景
  • 孙洤作为清代著名的诗人,其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黄山杂诗其一》中,他不仅描绘了黄山的自然景观,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和哲学思考。
  • 该诗创作时间虽不详,但可以推测为清末或民国初年。这一时期,中国文人开始更加注重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的结合,孙洤的这首诗正体现了这一文学发展趋势。
  1. 诗歌技巧
  • 意象运用:诗中的意象丰富,如“行云”、“太古”、“咸池”、“初景”等,都是富有画面感的词汇,使得整首诗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 修辞手法:孙洤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具表现力。例如,将山峰比作“行云”,既形象又充满诗意。

《黄山杂诗其一》不仅是一首描述自然景观的诗歌,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作者的情感世界和哲学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还能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情怀和哲学意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