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觉身行是翠微,乍惊岚气上人衣。
下看坠霭疑无地,侧指崩崖宛似扉。
路隔翔鸾仙迹杳,藓封卧鼓太音稀。
最奇一笏巅头石,独瞰空青更不飞。
黄山杂诗其一
未觉身行是翠微,乍惊岚气上人衣。
下看坠霭疑无地,侧指崩崖宛似扉。
路隔翔鸾仙迹杳,藓封卧鼓太音稀。
最奇一笏巅头石,独瞰空青更不飞。
注释:
- 未觉身行是翠微: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行走在青山翠谷中了。2. 乍惊岚气上人衣:突然间被山间的雾气所惊动,仿佛云雾缭绕到了人的衣襟之上。3. 下看坠霭疑无地:俯视下去,只见云气飘渺如坠,似乎连大地都变得模糊不清。4. 侧指崩崖宛似扉:侧着手指,好像可以触摸到那陡峭的山崖,仿佛那山崖像是一扇门。5. 路隔翔鸾仙迹杳:路上的景色与传说中的仙人足迹相隔遥远,让人感到神秘而又遥不可及。6. 藓封卧鼓太音稀:苔藓覆盖着卧鼓寺古老的钟鼓,使得那些声音变得稀少而模糊。7. 最奇一笏巅头石:最奇特的是一块平放在山峰顶端的石头,它的形状奇特无比,令人称奇。8. 独瞰空青更不飞:独自俯瞰着天空中的青色,那青天似乎更加高远且不受尘世所扰。赏析:
这首《黄山杂诗其一》是一首描绘黄山风光的诗歌。诗人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将读者带入到黄山的深处,感受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神秘氛围。整首诗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表达了作者对黄山之美的喜爱和感慨。
“未觉身行是翠微”,表达了诗人还未意识到已经身处在青山翠谷之中的感觉。这里的“翠微”指的是青翠的山谷,暗示了黄山的美丽景色和生态环境。接着,“乍惊岚气上人衣”,诗人突然被山间的雾气所惊动,仿佛云雾缭绕到了人的衣襟之上。这里用“乍惊”一词表现了诗人对于这种突如其来的美景的惊喜和惊叹之情。
“下看坠霭疑无地”,描绘了诗人俯视下去的景象,只见云气飘渺如坠,似乎连大地都变得模糊不清。这里的“坠霭”指的是从高空飘落的云雾,形象地展现了黄山云雾缭绕的特点。同时,诗人还用“疑无地”来形容自己所处的环境,进一步强调了云气之浓重,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侧指崩崖宛似扉”,诗人侧着手指,好像可以触摸到那陡峭的山崖,仿佛那山崖像是一扇门。这里的“崩崖”指的是陡峭的山崖,通过“宛似扉”这一比喻手法,将山崖与门相提并论,形象地展现了山崖的险峻和壮观。同时,诗人还将这种景象与仙境相联系,增加了诗歌的神秘色彩。
之后,“路隔翔鸾仙迹杳”,描述了诗人行走于山路之上,但所见之处却不见传说中的仙人足迹。这句诗既体现了诗人对传说的好奇和探寻之心,又展现了黄山的神秘莫测和远离尘世的超然之美。
紧接着,“藓封卧鼓太音稀”,表达了苔藓覆盖了卧鼓寺古老的钟鼓,使得那些声音变得稀少而模糊。这里的“藓封”是指苔藓生长在钟鼓之上,而“太音稀”则形容这些声音因为被苔藓所掩盖而变得难以辨识。这两句诗不仅揭示了黄山的自然景观之美,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
“最奇一笏巅头石,独瞰空青更不飞”,点明了诗中最奇特的景观——一块平放在山峰顶端的石头。诗人独自俯瞰着天空中的青色,那青天似乎更加高远且不受尘世所扰。这句诗通过对山峰顶端石头的独特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黄山之高远、清静、脱俗之美的赞美之情。
这首诗以其丰富的想象、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情感,成功地描绘了黄山的自然风光和独特魅力。同时,诗中还融入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仙境的向往之意,使得整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