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大观楼

一望天无际,凭高俯大荒。
马驰烽火径,人在水云乡。
短棹迷春草,疏钟送夕阳。
百年车笠意,对此倍难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大观楼》是清代诗人孙默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文学作品:

  1. 作者信息:孙默,字无言,号桴庵。明末清初时期生活在江南的休宁人,他以工诗闻名,并曾客居扬州,与众多文化名人有过交往,最终未能离开此地。他的生平及创作情况,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2. 作品原文:《登大观楼》,一望天无际,凭高俯大荒。马驰烽火径,人在水云乡。短棹迷春草,疏钟送夕阳。百年车笠意,对此倍难忘。

  3. 诗歌鉴赏:该诗通过描绘一幅辽阔的视野,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叹和内心情感的流露。首联“一望天无际”直接点题,展现了一种开阔无垠的空间感;颔联“凭高俯大荒”则表达了诗人站在高处眺望远方的壮阔景象;颈联“马驰烽火径”和“人在水云乡”则进一步营造了一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意境;尾联“百年车笠意,对此倍难忘。”则透露出诗人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与感慨。整首诗构思精巧,语言简练,情感真挚,体现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4. 历史背景:《登大观楼》作为孙默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风貌。孙默所处的时代,正值明清易代之际,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登大观楼》的创作,不仅是个人情怀的抒发,也可能蕴含着对历史沧桑的深刻思考和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注。

  5. 文学价值:《登大观楼》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一席之地。长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不仅展示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审美境界,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6. 文化影响:《登大观楼》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乾隆年间名士孙髯翁所创作的长联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其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登大观楼》作为孙默的代表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