澹澹离云,凄凄紫陌,香尘飞雪。泪滴鲛绡,愁盈珠勒,一霎成抛撇。别去叮咛,传来芳信,频寄锦书休绝。倩东风、吹向天涯,悄悄把离愁说。
减去沈腰,霜添潘鬓,怎似前秋离别。镜裹分鸾,灯前瘦影,羞把湘帘揭。有恨黄昏,无情玉笛,催落江梅寒月。问今宵、多少凄凉,枕棱衾缺。
永遇乐 · 寄索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永遇乐·寄索庵》是清代词人徐灿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以其深情厚意的笔触,描绘了与朋友分别时的场景和内心的离愁别绪,展现了作者细腻的情感和高超的文学造诣。
从创作背景来看,徐灿是一位通晓书史、雅好吟咏的文人。他不仅在文学领域有所建树,还因学问深广受到陈之遴的赏识,并被词人陈维崧称赞为南宋后闺秀第一。这样的个人经历和才华,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源泉。
在艺术特色上,《永遇乐·寄索庵》的语言简练而情感丰富。通过“泪滴鲛绡,愁盈珠勒”等意象,徐灿将离别时的悲痛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词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香尘飞雪”、“泪滴鲛绡”,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感染力。
从思想内容方面来看,《永遇乐·寄索庵》不仅是一篇描写个人情感的词作,更是一首表达人生感慨和对友情珍视的作品。它反映了作者在社会动荡和个人遭遇变迁中的心境变化,以及对过往美好时光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展望。
从文化影响来看,作为清代词人的杰出代表之一,徐灿的《永遇乐·寄索庵》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欣赏和研究,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使得这首词成为中国古代诗词宝库中的瑰宝。
通过《永遇乐·寄索庵》,不仅可以了解到清代词人的文学创作特点,还能从中感受到深厚的人文关怀和情感世界。《永遇乐·寄索庵》是一首具有深刻意义和高度审美价值的词作,值得深入研读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