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 秋夜

团扇才收,凉风俄透,粉红零剪。霞卷冰绡,一天寒碧,只有愁相见。惯愁双黛,也须耐得,多少雨嗟云倦。路茫茫、东篱在何处,罗袜棱棱寻遍。
回头曾念,几番尘梦,目断还教肠断。叶砌层阶,霜欺馀菊,去雁应相怨。玉漏频传,晶帘时曳,烟结香篝如霰。今宵对、依依明月,此情何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永遇乐·秋夜》是清代词人徐灿创作的一首词。下面是对这首词的详细介绍:

  1. 作品背景
  • 作者介绍:徐灿,字湘蘋,又号明深、明霞,江苏吴县(今苏州市吴中区、相城区)人。她幼颖悟,通书史,早年雅好吟咏,尤喜为词。徐灿在词坛上有着不俗的地位,与陈维崧并称南宋后闺秀第一,并且有《拙政园诗馀》《拙政园诗集》等著作。
  • 创作时期:关于《永遇乐·秋夜》的创作时间,尚无确切的历史记载可供参考。不过从词中的一些描写,如“团扇才收,凉风俄透”等,可以推断这首词可能创作于一个较为凉爽的季节,即秋天。同时,词中也透露出作者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这种情感往往在秋季容易引发共鸣。
  1. 作品原文
  • 团扇才收,凉风俄透,粉红蘦翦。霞卷冰绡,一天寒碧,只有愁相见。惯愁双黛,也须耐得,多少雨嗟云倦。路茫茫、东篱在何处,罗韈棱棱寻遍。回头曾念,几番尘梦,目断还教肠断。叶砌层阶,霜欺余菊,去雁应相怨。玉漏频传,晶帘时曳,烟结香篝如霰。今宵对、依依明月,此情何限。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的手法:《永遇乐·秋夜》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典型的秋夜景象,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而又充满哀愁的世界。例如,“团扇才收,凉风俄透”这两句,不仅写出了夜晚的凉意,更通过“粉红蘦翦”这样的细节,让景物显得生动而鲜活。
  • 含蓄深远的抒情:在《永遇乐·秋夜》中,徐灿并未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来寄托内心的感慨。词中的每一个景象都似乎蕴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哀愁,使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寂寞。
  1. 主题思想
  • 人生哲理的反映:通过对秋夜景色的描写,《永遇乐·秋夜》反映了作者对生命无常和世事变幻的深刻理解。秋夜的寂静和孤寂,象征着人生中的孤独与落寞;而月下的依依不舍,则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渺茫的期待。
  • 情感表达的深度:这首词不仅仅是对秋夜景象的描绘,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情感表达。它通过对自然界细微之处的观察,折射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和思考。这种情感的深度和广度,使得《永遇乐·秋夜》不仅是一首优秀的词作,更是一篇具有丰富内涵的人生哲学散文。
  1. 文学价值
  • 艺术风格的创新:徐灿的《永遇乐·秋夜》在艺术风格上独树一帜,她擅长运用传统的诗词形式来表达新颖的情感和思想。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词的内容上,更体现在词的结构和韵律上。她的词作以其独特的美感和深刻的意境,成为后世词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 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通过《永遇乐·秋夜》等经典词作的研究和传播,不仅可以了解清代词坛的发展脉络,还可以加深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承载着民族历史文化的瑰宝,对于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社会影响
  • 文人墨客的共鸣:徐灿的词作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成为了文人墨客交流思想的媒介。她的作品激发了人们对自然之美、人生之苦的深层思考,成为了文人笔下常见的题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审美趣味和精神追求。
  • 教育与启示:通过对《永遇乐·秋夜》等作品的学习,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还能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力量。这种启示和教育作用对于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人文关怀精神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永遇乐·秋夜》是一首具有深刻艺术价值和广泛社会影响的词作。它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灵感源泉。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诗词的魅力,以及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