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叹

漫说风霜阅历频,骊黄甄别已无人。
识途且作穷途哭,枉费当年志绝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老马叹》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陈瑚(沧玉)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

  1. 作者及创作背景
  • 作者简介:陈瑚,字沧玉,号枕山,又署趣园、趣园处士。他出生于苗栗苑里地区,曾担任过台湾新闻社汉文部编辑记者,参与了林朝崧所倡设的「栎社」活动。1906年,该社正式组织化,陈瑚作为发起人之一。此外,他还曾在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参加了雾峰诗人林朝崧倡导的「栎社」。
  • 创作年代与时代背景:此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根据其内容可知,它可能是在清朝末年到民国年间这个动荡的历史阶段所作。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百战归来的将领可能对旧日辉煌感到怀念,同时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无助。因此,《老马叹》不仅是一首诗,更是那个时代特定历史环境下文人感慨的写照。
  1. 诗歌原文
    百战归来辞玉勒,恋栈似闻长叹息。秋风一夜梦关山,身欲奋飞无羽翼。当时神骏主人怜,破胡灭虏著先鞭。将军今入凌烟画,回首驰驱已十年。自信死生犹可托,迎新弃旧人情薄。千金市骨果何人,终当饿死填沟壑。捷足争夸后进材,英雄末路剧堪哀。识途足备沙场用,其奈世无管子才。老马伏枥志千里,烈士暮年心未已。君未知马焉知人,风尘豪杰终老矣。

  2. 诗句解读

  • 首句:“百战归来辞玉勒”,描述了一位历经百战归来的士兵,对于曾经驾驭着高贵玉勒的战马已经感到陌生和怀念。这一句通过“归来”与“辞”两个词语的对比,传达出战争带来的巨大变化和个体情感的波动。
  • 次句:“恋栈似闻长叹息”,进一步表达了这位士兵对于曾经战场岁月的不舍和留恋。他仿佛能听到自己在战场上的长吁短叹,这种描写增加了诗歌的情感深度,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 尾句:“识途足备沙场用,其奈世无管子才。”反映了诗人对于时代变迁和个人才能不被认可的感慨。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无奈和愤懑,同时也流露出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
  1. 主题思想
  • 个人感慨:通过对一位老兵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过往辉煌岁月的怀念以及对当下困境的无奈感受。这种个人感慨不仅揭示了个体的心理变化,也反映出时代背景下的普遍心理状态。
  • 英雄末路:诗中“将军今入凌烟画,回首驰驱已十年”两句,深刻描绘了英雄晚年的孤独和无力感。这不仅是对过去辉煌成就的回顾,也是对当前境况的无奈感叹。
  • 社会现实:从“识途足备沙场用,其奈世无管子才”可以看出,诗人对时代缺乏有用之才表示了批评。这不仅是个人层面的失落,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老马叹》中运用了许多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神骏”、“破胡灭虏”等,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加深了读者对其背后含义的理解。
  • 语言风格:整首诗的语言简洁而精炼,充满了力量和节奏感。通过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如“当时神骏主人怜”中的“怜”字体现了对过去的怀念,“老马伏枥志千里”则展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老马叹》不仅是一首诗词作品,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反映了清末至民国年间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内心世界。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明的时代特色以及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