欃枪纷芒未扫除,军书旁午敢宁居。
风尘出塞心偏壮,雪岭当关粟广储。
行役不堪陟屺岵,论功还冀改门闾。
回头欲问从前事,不若逍遥赋子虚。
闻昔岭事哭奠理斋四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闻昔岭事哭奠理斋四兄》是清代诗人孙天宁创作的一首古诗。下面将从诗歌原文、诗歌赏析以及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等角度进行介绍:
- 诗歌原文
- 《闻昔岭事哭奠理斋四兄》其一
昔年灯火共论文,今日存亡隔暮云。
未见断桥归驷马,空留孤剑说从军。
岂忘樽酒生前别,欲识音容梦里分。
更有不堪回首处,儿孙何地拜高坟。
- 《闻昔岭事哭奠理斋四兄》其二
怜悯须知奉圣恩,英名千载死犹存。
成仁不改威灵望,恨贼应为厉鬼吞。
- 诗歌赏析
- 《闻昔岭事哭奠理斋四兄》通过描述往昔的相聚和今日的别离,表达了对友人离世的深切悲痛和对友情的珍视。
- 诗中“未见断桥归驷马”与“空留孤剑说从军”两句,描绘了一幅壮志未酬、英雄末路的画面,反映了作者对于朋友忠诚与牺牲精神的赞美。
- “怜”,表示同情,“知”,指了解,“英名千载死犹存”表明即使英雄逝去多年,其英勇事迹仍被人们所铭记。
- 历史背景
- 这首诗创作于清康熙年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诗人通过这首作品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对友人忠诚牺牲的哀悼。
- 文化意义
- 《闻昔岭事哭奠理斋四兄》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作,它也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反思,诗人试图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和对民族未来的思考。
孙天宁的《闻昔岭事哭奠理斋四兄》不仅以其优美的诗句和深邃的内涵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更是通过诗人的情感表达,折射出那个时代人们的心声和愿望,成为研究清代文学和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