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西山即目

抱暖驱坚径,声连千里白。
炼水缚地骨,寒落石林瘠。
晴眶归众曜,远明表微僻。
冻涨冰叶散,风洲霰纹积。
劲草创坚立,溪翎登岸踯。
陆壑坦殊貌,群峰态转益。
陡巘未云青,潜澌结夐石。
淞流解屡合,风日争向夕。
当险值归樵,耸肩避尘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赏析《雪后西山即目》

徐夜,字东痴,初名元善,字长公,山东新城人。明末清初的诗人,其诗作《雪后西山即目》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致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这首诗通过描绘雪后的西山景色,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然。《雪后西山即目》不仅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诗作,更是一首充满哲理的抒情短章。在这首诗中,徐夜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静谧而壮美的雪后西山之中。

首句“抱暖驱坚径”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寒冷的雪地中,有坚韧的小路蜿蜒前行。这不仅仅是一条路径,更像是通往心灵的桥梁。紧接着的“声连千里白”,则以声音的连绵不绝,象征心灵的交流和情感的传递。这样的开头不仅设置了场景,更奠定了整首诗歌抒情的主题。

接下来的诗句进一步描绘了雪后西山的景致:霜气凝结在岩石上,形成一种荒凉而孤独的美;溪边的草木虽然未被雪覆盖,但已经显露出冬日里的枯黄与凋零。这些细节的描写,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生命无常和季节更替的哲思。

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如“冻涨冰叶散”,既展示了静态的寒冷景象,也表现了动态中的生机。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雪后西山的独特魅力,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层次和深度。

在最后,“风日争向夕”一句,似乎暗示着无论外界如何变化,诗人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平和与光明。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超脱物外的心境,正是徐夜诗歌创作的核心所在。

《雪后西山即目》是徐夜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它不仅展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启示。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我们可以感受到徐夜对自然之美的独特见解及其深厚的人文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