颦柳含烟,病花泣雨,离筵端整长亭。谁唱阳关,断肠怕听啼莺。游丝不系东风住,遍天涯、没处追寻。指江浔。潭水悠悠,不抵愁深。
商量欲折杨枝赠,倩绿波流去,寄与柔情。已别今番,相逢忍说它生。斜阳挂出销魂影,便桃花树也飘零。燕何心。才送春归,已把秋迎。
高阳台 · 藤花书巢送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高阳台·藤花书巢送春》是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的一首词,创作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春天。这首词描绘了作者在春天到来时,将藤花种在自己的书巢里,以此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命的珍视。
词的上阕主要描述了作者在春天到来时的心情和行为。首先,词人以“藤花书巢”为题,表达了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这里的“书巢”指的是书架上的小窝,词人用“藤花”来形容这些书籍的珍贵,暗示着它们就像书中的宝藏一样,值得珍惜。其次,词人的“送春”行为也是对春天的一种赞美和怀念。他将自己喜爱的书籍放置在藤花书巢中,以此寄托对春天的喜爱和期待。这种对春天的依恋和对生命的珍视,使得这首词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自然的敬畏。
下阕则进一步描绘了作者在春天到来时的心境。词人通过“春光明媚”、“绿荫满地”等景象,展示了春天的美景。同时,词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的感慨:“春归人未还”,意味着春天虽然已经到来,但是人们却无法回来,这反映出词人对逝去时光的无奈和对亲人的思念。最后,词人以“空余旧梦”收尾,表达了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
《高阳台·藤花书巢送春》是一首充满情感和意境的词作。它既展现了词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命的珍视,也反映了他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清代文学的一部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