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郎归 · 卫河作

一弯凉月碧云西。纤纤向客低。眉痕犹似画时齐。当年梦已迷。
官道水,久分携。玉骢何处嘶。当窗莫听夜乌啼。还愁霜满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阮郎归 · 卫河作》并非清代词作家庄棫的作品,而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一首著名词作。这首词作创作于五代十国时期,是李煜在南唐灭亡后,流落江南时所作。下面将详细介绍此词的内容、艺术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 作者简介
  • 李煜(937年—978年),南唐最后一位皇帝,也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君主之一。他的词作多表现亡国的哀愁和故国之思,语言优美,情感细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 词作原文
    阮郎归·呈郑王十二弟
    南园春半踏青时,凤城寒食又先期。今年春色胜往年。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2. 内容解析

  • “南园春半踏青时”:描绘了作者在春天时节,独自踏青的场景,表达了对美好春光的喜爱和珍惜。
  • “凤城寒食又先期”:提到清明节的习俗,寒食节与清明节相连,通常在清明前一天或两天进行祭祀活动,而“又先期”意味着比往年更早地开始了这一习俗。这反映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追忆与哀悼。
  • “今年春色胜往年”:虽然春色未衰,但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景色更加迷人,表达了诗人对当前美景的珍视。
  • “无花无酒过清明”:由于无法像往年一样饮酒赏花,表达了一种失落和遗憾。
  •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夜幕降临后,作者乘船游玩至一处美丽的荷花深处,兴致已尽却未能离去,最终误入此地。这句话描绘了一种意外的美丽和惊喜,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1. 艺术特色
  • 比兴手法:庄棫在词中多次运用了比兴手法,通过自然景物来隐喻国家和个人的处境,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
  • 词牌运用:此词采用了“阮郎归”这一词牌,这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词调,以其轻快的节奏和优美的音韵著称。
  • 情景交融:全词通过对春景的描写以及对个人感受的抒发,成功地将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结合起来,展现了作者的情感世界。
  1. 历史影响
  • 南唐亡国的象征:作为南唐的最后一位君主,李煜的创作常常带有浓厚的个人情感色彩,其词作也因此成为了南唐亡国的一个象征。
  • 宋词发展的贡献者:李煜的词作对后世的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对词境的拓展和情感的表达,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探讨《阮郎归 · 卫河作》的同时,可以进一步了解其他文学作品,如欧阳修的《南园春半踏青时》等,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宝库,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的窗口。同时,也可以学习如何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来理解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情感体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