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 长乐渡

长乐渡边,秦淮水畔,莫愁艇子曾携。一曲西河,尊前往事依稀。浮萍绿涨前溪遍,问六朝、遗迹都迷。映玻璃。白下城南,武定桥西。
行人共说风光好,爱沙边鸥梦,雨后莺啼。投老方回,练裙十幅谁题。相思子夜春还夏,到欢闻、先已凄凄。更休提。烟外斜阳,柳外长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高阳台·长乐渡》是清代诗人庄槭创作的一首词。下面是对这首作品的具体介绍:

  1. 创作背景:《高阳台·长乐渡》作于清道光年间,当时正值国事动荡,社会不安,作者身处乱世之中,深感时局的艰难和人生的无常。此词的创作背景,反映了作者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心理感受及时代风貌。
  2. 诗词原文
    长乐渡边,秦淮水畔,莫愁艇子曾携。一曲西河,尊前往事依稀。浮萍绿涨前溪遍,问六朝、遗迹都迷。映玻璃。 白下城南,武定桥西。
    行人共说风光好,爱沙边鸥梦,雨后莺啼。投老方回,练裙十幅谁题。相思子夜春还夏,到欢闻、先已凄凄。更休提。 烟外斜阳,柳外长堤。
  3. 主题思想:《高阳台·长乐渡》以“长乐渡”为线索,通过对自然景色和历史遗迹的描述,抒发了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关注。同时,词中也流露出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反映了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
  4. 艺术风格:《高阳台·长乐渡》在艺术上追求意境的深远和语言的精炼。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了词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造诣。同时,全词情感细腻、含蓄而深挚,充分体现了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

《高阳台·长乐渡》作为一首充满历史感的词作,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还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