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因寺行宫前铜鹿行

古稀天子六省方,帐殿金扉照水黄。
当年故物独铜鹿,口衔芝菌望幸长。
与二仙禽列为四,旧存其一今亡矣。
玉狮盗去田蟛郎,承露金仙应堕泪。
眼见阳和八八春,铸始乾隆金几斤。
更溯景陵遗老尽,上方龙象空烟云。
摧牙落角苔花绿,乱领妖要应怒触。
时来被锦孤山阳,乱定淈泥湖水曲。
枯枝犹讶长生牌,苍鼠啼向空坛荄。
精蓝一炬守吏去,剩有残僧拾堕柴。
文澜阁圮颓梁在,书付秦灰谁续采。
睿思亲解尘角讹,文物当年盛渊海。
宫前老翁曝背言,今是乾隆几叶孙。
先皇不宝四白鹿,再拜溪毛荐水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圣因寺行宫前铜鹿行》,清代诗人袁昶所创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为读者呈现了一段历史的回响与文化的传承。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的一种缅怀,也是对文化传统的一种尊重。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

  1. 作品背景
  • 袁昶是清浙江桐庐人,字重黎,一字爽秋。光绪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其讲求实际学理,不守常规。官至太常寺卿。在反对用义和团排外的立场上,他遭到杀害,后被追复原职,谥忠节。其一生充满波折,但始终坚守信仰和责任,成为后世敬仰的文化名人。
  • 诗中提及”乾隆金几斤”,表明创作时正值乾隆盛世。乾隆皇帝是清朝历史上著名的帝王之一,他在位期间国力强盛,文化艺术达到空前繁荣。诗中的铜鹿,即指故宫行宫内的御用之物,象征着皇室的尊贵与权力,同时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1. 作品内容解析
  • 诗歌以“圣因寺行宫前铜鹿行”为标题,通过描绘故宫行宫中的铜鹿,展现了古代皇宫的宏伟与辉煌。”古稀天子六省方,帐殿金扉照水黄”描述了皇帝在六省巡游时的壮观景象,帐殿的金扉熠熠生辉,映照在碧绿的湖水之中。
  • “当年故物独铜鹿,口衔芝菌望幸长”表达了铜鹿曾是皇家的珍品,它不仅见证了皇家的荣耀,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祈愿。”口衔芝菌”则暗示铜鹿具有灵性,能够带给人们吉祥如意。
  • “与二仙禽列为四,旧存其一今亡矣”透露了铜鹿在皇家珍藏中的序列地位,以及其中一只铜鹿的消失给人们带来的哀愁和怀念。
  • “玉狮盗去田蟛郎,承露金仙应堕泪”则揭示了文物被盗的历史事件,以及失窃后的心痛和失落。
  • 最后两句”眼见阳和八八春,铸始乾隆金几斤”则是对当时工艺精湛、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制作铜器的赞美,以及对这段历史的感慨。
  1. 作品鉴赏
  • 通过对铜鹿的描绘,诗人袁昶不仅展现了其高超的艺术技巧,更通过细节描写传达出深刻的情感。例如,”与二仙禽列为四,旧存其一今亡矣”一句,既展示了铜鹿在皇家中的显赫地位,又表现了其失去时的哀愁和不舍。
  • 诗中还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将铜鹿比作有灵性的动物,将皇家珍宝比作珍贵的文物,这些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 诗人通过对铜鹿的描绘,间接表达了对皇家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传承的重要性。铜鹿不仅是物质的遗产,更是精神的传承,需要后人继续保护和发扬光大。
  1. 作品影响
  • 《圣因寺行宫前铜鹿行》作为一首反映清代文化和历史的古诗,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状况、文化艺术和历史变迁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诗中对铜鹿的描述和对皇家文化的回顾,使得这首作品成为了解清代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
  • 该诗的流传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魅力。尽管历经沧桑,但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元素依然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触动人们的心灵。
  • 在现代社会,这首诗仍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它不仅能够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还能够启发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圣因寺行宫前铜鹿行》不仅仅是一首诗歌作品,它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变迁,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这首诗也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都是不可或缺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