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红衣 · ·永定门秋望

过眼云孤,寻秋地窄,凤城今夕。岸苇无情,盈颠为谁白。荒坛废宇,斜照外、神鸦颜色犹昔。灯火几家,矗高楼西北。
尘香九陌。如梦笙歌,春深旧京国。兰台再试,赋笔惘然忆。谱入水风残调,一片鼓笳声急。算燕鸿来去,乔木百年能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惜红衣·永定门秋望》是一首描写北京永定门秋日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诗由清代诗人陈匪石创作,诗中通过生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永定门在秋色中的风貌,以及京城秋日的凄凉与壮美。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背景的介绍:

  1. 作品原文
    过眼云孤,寻秋地窄,凤城今夕。
    岸苇无情,盈颠为谁白。
    荒坛废宇,斜照外、神鸦颜色犹昔。
    灯火几家,矗高楼西北。尘香九陌。
    如梦笙歌,春深旧京国。兰台再试,赋笔惘然忆。
    谱入水风残调,一片鼓笳声急。

  2. 作者介绍
    陈匪石(约1830年—约1904年),字伯潜,号半塘,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晚清文学家、书画家、词曲理论家,著有《半塘诗词》。

  3. 诗歌背景
    《惜红衣·永定门秋望》的创作时间不详,但诗中描绘的是北京永定门一带秋季的景象,当时正处于清末民初时期。此诗反映了诗人对京城秋天景象的深切感受,以及对历史沧桑变迁的感慨。通过对永定门秋色的描写,诗人展现了京城在秋风中的凄美与壮阔,以及历史的沉重感。

  4. 诗作赏析
    首联“过眼云孤,寻秋地窄,凤城今夕”描绘了天空中的云彩稀疏且孤独,暗示着季节的转换与时间的流逝。颔联“岸苇无情,盈颠为谁白”,则写出了岸边苇草的无情与秋天的萧瑟之感。颈联“荒坛废宇,斜照外、神鸦颜色犹昔”表达了废墟之上,斜阳映照下的乌鸦依然保持着昔日的颜色,给人以岁月更迭的沧桑感。尾联“灯火几家,矗高楼西北。尘香九陌”则是说夜晚的灯火和尘埃中传来的香气,让人仿佛回到了旧时的京城。最后一句“如梦笙歌,春深旧京国。兰台再试,赋笔惘然忆”更是将京城的繁华与历史的沉淀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对往昔时光的怀念及对现实无奈之情。

  5. 文学地位
    《惜红衣·永定门秋望》不仅是一首写景诗,更是一种情感与历史的交织。它通过对永定门秋景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于北京这座城市深厚的情感,同时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历史沧桑与文化氛围。

这首《惜红衣·永定门秋望》不仅以其精细的笔触描绘了京城秋色的独特魅力,更以其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历史内涵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读者在欣赏其美丽的文字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对于过去和现在之间情感的深刻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