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过博浪鼓山

宦辙迢遥去不归,频来绝境趁斜晖。
天垂地底根皆见,石上云端骨欲飞。
顿辔长鸣犹马力,扬旌独戍亦兵威。
书生得此殊荣幸,何怪人言貌尚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又过博浪鼓山》是一首由清代诗人陈奉兹创作的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博浪鼓山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感慨和对人生经历的思考。以下是对该文学作品的具体分析:

  1. 诗歌原文
  • 宦辙迢遥去不归,频来绝境趁斜晖。天垂地底根皆见,石上云端骨欲飞。顿辔长鸣犹马力,扬旌独戍亦兵威。书生得此殊荣幸,何怪人言貌尚肥。
  1. 主题内容
  • 自然景观:诗歌通过对博浪鼓山的描写,展现了其壮丽的自然景色,如“天垂地底根皆见”等句子,形象地表现了博浪鼓山的雄伟与深邃。
  • 人生感悟:诗中的“顿辔长鸣犹马力,扬旌独戍亦兵威”表达了诗人在人生旅途中,面对困境时依然勇往直前的精神。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陈奉兹,字时若,号东浦,江西德化人。他的仕途经历颇为丰富,曾在四川、云南等地任职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 创作时间: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可以推测是在他晚年或者退休后的时间。
  1. 艺术特色
  • 语言运用:诗歌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语言优美,富有诗意,能够很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 意象运用: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人的内心世界相结合,通过山水草木等自然元素,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1. 文化内涵
  • 历史背景:博浪鼓山作为一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景点,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研究地方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源。
  • 文学价值:作为一首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又过博浪鼓山》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艺术才华,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1. 社会影响
  • 文人墨客:许多文人墨客都对这首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为它是表达个人情感和思考的佳作。
  • 历史传承:这首诗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后人多次传颂,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

《又过博浪鼓山》不仅是一首表达自然美景和人生感悟的诗歌,也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瑰宝。它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反映了作者深刻的生活体验和高尚的人生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