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王孙 · 咏秋草

荒翠无情霜渐紧。愁数尽、雁朝蛩暝。旧时金埒不重来,又瘦了、斜阳影。
离离千里关山迥。偏只似、别来心径。冷烟和梦两朦胧,要盼到、东风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忆王孙·咏秋草》是一首描写思妇怀人之作的古诗词。这首词作由宋代诗人郭则沄创作,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词:

  1. 作者简介:郭则沄,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其作品多以抒情为主,擅长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

  2. 词作原文:《忆王孙·咏秋草》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3. 词作赏析

  • 情感表达:此词通过描绘暮春时节的绵绵芳草,抒发了主人公对远方丈夫深深的思念之情。诗中的“萋萋芳草忆王孙”不仅点明了时间、季节,也暗示了主人公心中的孤独与哀愁。
  • 意象运用:作者巧妙地使用了刘安《招隐士》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语,使整首词充满了古典韵味。此外,词中还运用了“萋萋芳草”、“柳外高楼”、“杜宇声声”等意象,进一步加深了词的情感层次和画面感。
  • 语言特色:郭则沄在《忆王孙·咏秋草》中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如“柳外楼高空断魂”表达了主人公登高望远时的悲苦心境,“杜宇声声不忍闻”则形象地描绘了杜鹃啼鸣声的悲切,使得整个词的情感张力得到加强。
  • 艺术成就:从艺术角度来看,《忆王孙·咏秋草》展现了郭则沄深邃的艺术功力和精湛的写作技巧。全词采用层层推进的手法,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物心理的细腻描绘,构建出了一个凄美动人的情感世界。
  1. 文化背景
  • 《忆王孙·咏秋草》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作,也反映了宋代社会的一些特色。例如,当时的文人经常在作品中表达自己对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的关注,这可以从郭则沄的作品中窥见一斑。
  1. 读者体验
  • 对于现代读者而言,阅读《忆王孙·咏秋草》不仅能领略到古代诗词的魅力,还能深刻感受到古人在特定环境下的情感状态和生活哲学。通过对这种文学作品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

《忆王孙·咏秋草》不仅是一首情感深沉的词作,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通过对这首词的赏析,读者不仅可以领略到词作本身的艺术美感,还能深入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