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西园

一院小桃红软。长昼春明人倦。香透绿窗纱。压阑花。
翠锁庭前芳草。梦破帘前啼鸟。醉后怪销魂。月黄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宴西园》是南宋诗人万俟咏的作品,属于宋词的体裁。《宴西园》通过生动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宴会中的欢愉与哀愁,以及作者对于人生感慨的深刻表达。以下是对该诗歌的相关介绍:

  1. 诗歌原文:《宴西园》是南宋诗人万俟咏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写宴会的豪华、音乐歌舞场面的热烈。在花团锦簇的生活描写中,颇流露出功业未立的惆怅及光阴虚度的悲哀。该诗以万俟咏《昭君怨·春到南楼雪尽》为代表。
  2. 主题内容:《宴西园》的主题是对宴会场景的描绘以及对个人情感状态的抒发。诗中不仅展示了宴会的繁华与热闹,还隐含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感怀。通过对比“安排下歌喉舞腰”与“一自凤台吟寂寞”,反映出诗人在喧嚣背后感受到的孤独和落寞。同时,“安排下歌喉舞腰”也体现了诗人试图用歌舞来排解心中的忧愁。
  3. 艺术手法:在艺术表现上,《宴西园》采用了典型的宋词铺陈手法,通过对宴会场景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例如,“五陵人散,海马春愁压绣鞍”一句,不仅描绘了宴会的氛围,更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沉重与无奈。
  4. 文学价值:《宴西园》作为宋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它不仅是对当时社会风俗的反映,也是诗人情感世界的直接体现,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宋代词人在艺术表现上的成熟与创新,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5. 后世影响:《宴西园》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影响了后代的文学创作,也为宋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这首诗的艺术魅力也让后人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为研究宋代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宴西园》作为宋代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主题内容,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对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宋代文学的魅力,也能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情感的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