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山璎珞树歌

破山之麓兴福寺,庭有双珠树。状为缨络抱佳趣,上有虬干干青云,下有垂条苍苍拂行路。
传闻植自齐梁间,龙山北涧诗未删。名贤新声更间起,野人对此怡心颜。
兹树笃生有妙理,左兮开花右结子。山鸟不敢巢其巅,猿猱鼷鼠不敢穴其里。
岂曰硕果宜留存,天地亦若为尔培灵根。或欲斩其根,披其枝,当风杂叠摧烧之。
树若有灵听我前致词,泰山山头千尺松,只今已受秦皇封。
斧斤柯石遍海内,尔树安得仍以不材终。君不见七星坛前七株桧,昭明手泽今何在。
又不见三峰数仞丹桂花,可怜劖削无萌芽。万物成毁固有数,生无挂碍死无怖。
尔住四高僧前千百年,闻吾此言当恍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破山璎珞树歌》并非是文学作品,而是由清朝诗人陈瑚所创作的一首咏物诗。该作品以兴福寺庭中双珠树为描绘对象,展现了树木的神奇魅力和自然之美。《破山璎珞树歌》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刻思考,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内容与主题、艺术特色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创作背景与作者介绍
  • 创作时间与历史地位:《破山璎珞树歌》创作于清代,由明末清初的江南太仓人陈瑚所作。陈瑚是一位贯通五经的学者,精通天文、河渠、兵农等实学。他的诗歌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自然的敬仰和对人生哲理的领悟。
  • 文学地位与后世影响:作为陈瑚的作品,《破山璎珞树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展示了清代诗歌的艺术风格,也体现了当时文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生命哲思的探索。陈瑚的这首诗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影响了无数后来的诗人和文学爱好者。
  1. 作品原文及主题解读
  • 诗句原文:《破山璎珞树歌》中的诗句“状为缨络抱佳趣,上有虬干干青云,下有垂条苍苍拂行路。”描绘了双珠树的形态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这些诗句生动地勾勒出了树木的形状和周围的景色,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 主题探讨:这首诗通过描写双珠树的美丽形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生命力的颂扬。同时,诗中的树木被赋予了灵性,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这种表达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共鸣和艺术感染力。
  1. 艺术特色与价值体现
  • 意象运用:《破山璎珞树歌》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意象来表现双珠树的美丽。例如,“左兮开花右结子”的表述,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树木的繁衍生息,还隐含着生命的循环和自然的规律。
  • 情感表达:诗歌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命哲理的理解。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心灵的交流。
  1.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 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与其他咏物诗相比,《破山璎珞树歌》在艺术手法和主题表达上都有其独特之处。例如,它不仅仅停留在对景物的描绘上,更通过对树木特性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追求。
  • 对后世的影响:陈瑚的这首诗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艺术成就和思想内涵也被后世的许多诗人所推崇。它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审美经验和思考角度。

《破山璎珞树歌》不仅是一部反映清代自然美和文化特色的诗歌作品,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朵奇葩。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美的重视以及文人对于生命哲学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