骞超奉使乍归来,谁信深宫祸已胎。
直到燎原方扑火,可怜聚市竟成雷。
国殇他日宜同传,款局从今更乏才。
江上分携垂廿载,平生文酒总堪哀。
三哀诗许侍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三哀诗·许侍郎》是近现代著名诗人陈宝琛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生平经历紧密相关,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的关注与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介绍:
- 作品原文
- 《三哀诗·许侍郎》的原文如下:
骞超奉使乍归来,谁信深宫祸已胎。
直到燎原方扑火,可怜聚市竟成雷。
国殇他日宜同传,款局从今更乏才。
- 这首诗共四句,每句均为七字,表达了作者对某位官员或事件的深刻感慨。
- 作者介绍
- 陈宝琛(1841年5月6日—1916年4月17日),字伯潜,一字清叔,号意园,别署石遗、铁君,晚署石遗老人。江西省新建县人,近代诗人,书法家。光绪八年(1882年),任江西学政,翌年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后因中法战争失利,遭受牵连,被降五级,里居达廿馀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起,掌教福州鳌峰书院,积极推动地方教育。
- 创作背景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陈宝琛的经历有关。他在中法战争期间曾担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参与了政治决策。然而,由于战争失败,他被降职并闲置多年。在这段时间里,他可能对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慨。
《三哀诗·许侍郎》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陈宝琛对时代变迁、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和记录。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国家的忧虑和个人命运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