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狂汲戆故难平,诡丽文章世所惊。
久历外台还内职,全凭儒术决边情。
批鳞一疏终应省,抉目重阍忍自明。
地下未随龙比去,愧从幽屏得偷生。
三哀诗许侍郎
陈宝琛诗歌鉴赏
- 诗歌原文
骞超奉使乍归来,谁信深宫祸已胎。
直到燎原方扑火,可怜聚市竟成雷。
国殇他日宜同传,款局从今更乏才。
- 诗歌翻译
(1)骞超奉使乍归来,谁信深宫祸已胎。
骞超:指清朝时期出使外国的官员,这里可能是指某位因出使而被召回的官员。乍归来:突然归来。谁信:谁能相信。深宫祸已胎:深宫之中的灾祸已经形成。
(2)直到燎原方扑火,可怜聚市竟成雷。
燎原:大火燃烧,这里比喻战争或政治斗争的激烈程度。扑火:扑灭火焰,这里比喻努力抗争或平息事态。可怜聚市竟成雷:聚集在一起的人最终都变成了雷声。
(3)国殇他日宜同传,款局从今更乏才。
国殇:国家遭受的损失。他日宜同传:将来适宜共同传唱。款局:指复杂的局势。从今更乏才:从今以后会更加缺乏才能。
- 关键词注释
- 骞超:指的是清朝时期的一位外交官,可能是被召回的原因或背景。
- 乍归来:突然回来,可能是指某种突发事件使得这位官员突然返回。
- 深宫祸已胎:深宫之中的灾祸已经形成,暗示了某种政治斗争或危机已经酝酿。
- 燎原方扑火:大火燃烧,比喻战争或政治斗争的激烈程度。扑火:努力抗争或平息事态。
- 可怜聚市竟成雷:聚集在一起的人最终都变成了雷声,暗示了一场大规模的混乱或灾难。
- 国殇他日宜同传:将来适宜共同传唱,意味着这场悲剧将成为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值得后人铭记。
- 款局从今更乏才:从今以后会更加缺乏才能,暗示当前的局势对人才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和挑战。
- 诗歌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外交官被召回的情景,表达了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担忧和忧虑。诗中通过对战争、政治斗争的描述以及对未来局势的预测,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 历史背景
光绪八年(1882年),陈宝琛担任江西学政,随后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然而,由于中法战争的失利,他被降五级,里居达廿馀年。这一时期的政治环境复杂多变,陈宝琛在任期间目睹了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因此,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清政府政策的失望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 社会影响
这首诗不仅反映了陈宝琛个人的情感和忧虑,也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民众的生活状态。诗中的“国殇”、“聚市竟成雷”等意象,深入人心,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之作,激发了人们对国家命运的深思和关注。同时,这首诗也为研究清末政治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 文学价值
这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描绘了一幅幅历史画面,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既有宏大的战争场面也有细腻的情感表达,使得整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此外,这首诗还体现了陈宝琛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创作风格,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