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二夜同幼点宿听水斋

爱我山斋杂忆诗,昨来权月践幽期。
无端赚得君肠断,夜半诗成月落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八月十二夜同幼点宿听水斋”是清末至民国时期的诗人陈宝琛创作的七言绝句。这首作品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着独到之处,也在历史和文化传承上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

  1. 作者及时代背景
  • 作者介绍:陈宝琛,字伯潜,号韬庵、陶庵、听水、桔叟、桔隐,别署听水老人、沧趣楼主、铁石道人、听水斋主人。他生于福建闽县,是一位科举出身的进士,曾任江西学政和内阁学士等职。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末至民国时期,这是一个中国社会经历巨大变革的时代。政治动荡,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们对于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有着深切的关怀与思考。
  1. 诗歌原文
  • 爱我山斋杂忆诗,昨来权月践幽期。
  • 无端赚得君肠断,夜半诗成月落时。
  1. 诗歌赏析
  • 情感表达: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与友人深夜相聚、共赏明月的情景。诗中的“月落时”,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友情的珍贵。
  • 意境营造:诗人利用自然景象——月亮的变化,巧妙地烘托出夜晚的静谧和友情的温馨。月亮的圆缺变化象征着人生中的起伏与变迁,而朋友之间的相互陪伴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1. 历史意义
  • 文学价值:作为文学作品,《八月十二夜同幼点宿听水斋》以其精炼的诗句展示了清末至民国时期的诗歌风貌。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 文化传承:此诗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通过对古代文人雅集场景的描述,为后人提供了了解那个时代文化生活的重要窗口。同时,它也传递了中华文化中重视友情和自然的美学观念。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人善于运用自然界的景物作为意象,通过月亮的变化来比喻人生的起落。这种象征性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寓意。
  • 语言风格:整首诗语言简练而不失深意,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的情感世界。尤其是“夜半诗成月落时”,不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更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活动和情感体验。

《八月十二夜同幼点宿听水斋》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也是一部反映特定历史时期文人生活状态和审美追求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赏析,可以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审美理念,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