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稚山斋理梵书,廿年人事几乘除?
柴门石彴层层磴,肠断元方旧捧舆。
听水斋杂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听水斋杂忆》是陈宝琛在20世纪初创作的一部诗歌集。这部作品以自然景观和内心感受为主题,体现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以下是关于《听水斋杂忆》的相关介绍:
创作背景:《听水斋杂忆》的创作背景与作者陈宝琛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陈宝琛,字伯潜,号韬庵、陶庵、听水、桔叟、桔隐,别署听水老人、沧趣楼主、铁石道人、听水斋主人等。他出生于福建闽县,中举后曾来台。在灵源洞下喝水岩附近,陈宝琛循溪寻得一处建有小寮的地方,名为“听水”,并在绝崖中筑成船形建筑“听水斋”。这个地点不仅成为其灵感来源之一,也是其文学创作的舞台。
主要内容:《听水斋杂忆》收录了陈宝琛在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涉及山水、情感以及对生活的态度等多方面的主题。例如,在诗作《千里来看洞口云》中,作者描述了自己远道而来观看洞口云景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此外,如《荔丹行及落成时》,则记录了荔枝成熟时的景色及其带来的愉悦感受。通过这些作品,陈宝琛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通过自然体验生命之美的哲学思考。
艺术风格:《听水斋杂忆》的艺术风格独特,融合了古典诗词的韵味与现代感。陈宝琛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使诗歌富有诗意和画面感。同时,他的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例如,《说著匡山最恸君》中表达了对家乡山川的深情眷恋,情感细腻而深沉。
《听水斋杂忆》不仅是陈宝琛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的体现,也是清末近现代初时期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面貌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