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梦东篱,凄绝素心,暝色相携高处。残照翠微,旧月黄昏,佳约有时风雨。漫惜多阴,知道是、秋光谁主。凝伫。曾旧识江山,看人无语。
还喜身健登临,且随分清尊,慰秋良苦。漉巾爱酒,岸帻簪花,商略较谁风度。尽日停云,休更忆、昔年亲故。迟暮。须料理、幽居词赋。
宴山亭辛未九日,与风余诸子风雨登高
介绍
《宴山亭》是一首词作,由陈洵创作于辛未年九月的风雨中。这首词以描绘登高所见之景和所思之情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事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下面将详细介绍该作品:
作者简介:陈洵(1870-1942),字述叔,号海绡,广东新会人。他早年游历赣、豫十馀年,偃蹇不遇。后回到广东,因诗词得梁鼎芬赏识,加入南园诗社。还与黄节唱酬切磋为乐,穷困时设帐为生。晚得朱孝臧推荐,入中山大学为词学教授。
原文展示:《宴山亭·辛未九日,与风余诸子风雨登高》原文如下:
闲梦东篱,凄绝素心,暝色相携高处。残照翠微,旧月黄昏,佳约有时风雨。漫惜多阴,知道是、秋光谁主。凝伫。曾旧识江山,看人无语。还喜身健登临,且随分清尊,慰秋良苦。漉巾爱酒,岸帻簪花,商略较谁风度。尽日停云,休更忆、昔年亲故。迟暮。须料理、幽居词赋。词意分析:这首词通过描绘作者在风雨中的登高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自然之美的赞美。词中“闲梦东篱”一句,表现了作者在风雨中漫步时的悠然自得,“暝色相携高处”则描绘了天色渐暗时,作者与友人一同攀登高处的景象。“残照翠微,旧月黄昏,佳约有时风雨”则进一步描绘了风雨之中的自然景色,以及他们之间的约定和情感。最后,“还喜身健登临,且随分清尊,慰秋良苦”则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欣慰以及在艰难岁月中依然能够享受生活的喜悦。整首词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词句赏析:在《宴山亭·辛未九日,与风余诸子风雨登高》中,词人巧妙地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闲梦东篱”用“闲梦”来形容自己的心情,“残照翠微”描绘了风雨中的景色,“旧月黄昏”则让人联想到过去的时光。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词的表现力,也使得整首词更加富有诗意。此外,词人还通过对话的方式,展现了与友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如“漫惜多阴,知道是、秋光谁主”一句,既表达了自己对秋天的喜爱,又暗示了人生短暂,应珍惜时光的主题。而“商略较谁风度”,则展示了词人与人交流时的风趣和机智。
艺术特色:《宴山亭·辛未九日,与风余诸子风雨登高》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简洁而精炼的语言风格,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词人用词造句简练明了,但意境深远,给人以深思。同时,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理,使读者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其中的人生哲理。
文化背景:这首词反映了清代文人的生活风貌和情感世界。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文人士大夫常常面临着仕途的艰辛和社会的压力,他们需要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寻找精神寄托和心灵的慰藉。因此,他们往往借助诗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表达对生活的思考。陈洵的这首词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创作的,它不仅体现了作者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念。
《宴山亭·辛未九日,与风余诸子风雨登高》不仅是一首优美的文学作品,也是了解清代文人生活和情感世界的窗口。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以及其中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