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泉流断。指与斜阳天更远。谁补荒亭。牵引行人吊古情。
高歌楚些。词客有灵应识我。迟暮江关。我亦哀时未要还。
减兰寄题八泉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探索《减兰寄题八泉亭》
《减兰寄题八泉亭》,是清末近现代初的词人陈洵所作。这首词,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陈洵,广东新会人,早年游历赣豫十馀年,偃蹇不遇,其人生经历和情感都深深烙印在了这首词中。
词的原文如下:
八泉流断。指与斜阳天更远。
谁补荒亭?牵引行人吊古情。
高歌楚些。词客有灵应识我。
迟暮江关,我亦哀时未要还。
“八泉”指的是一处自然景观,它象征着一种清幽、宁静的美,同时也代表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而“流水断”,则暗示着一种无法挽回的悲哀,或许是对过去的一种怀念。
“指与斜阳天更远”,表达了一种时空的距离感,也反映了作者对未来的迷茫。他不知道未来的路该如何选择,也不知道自己能否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这种迷茫和无助,正是作者内心的真实写照。
“谁补荒亭?”,这里的“补”字,不仅仅是对荒亭的修补,更是对过去的弥补、对遗憾的弥补。他希望有人能帮他修补这个遗憾,让他能继续前行。
“牵引行人吊古情。”,这里的“牵引”一词,既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尊重,也表达了他对过去的怀念。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感受历史的魅力。
“高歌楚些,词客有灵应识我。”,这是作者对自己才华的自信表达。他认为,只要他有才华,就能被人认可,就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迟暮江关”,这里的“迟暮”二字,既表达了作者对自己人生的感慨,也揭示了他的无奈。他已经到了人生的晚年,但仍未找到自己的方向,这让他倍感痛苦。
结尾的“我亦哀时未要还”,则是他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待。他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有所改变,也希望未来能有新的机遇等待他的到来。
《减兰寄题八泉亭》通过细腻的文字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这首词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研究清代诗歌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