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长沙至桂阳途中杂诗

昨宿空泠岸,滩声枕上听。
今看樟木寺,岳色眼前青。
云物犹潇洒,天人一杳冥。
何因羡翀举,叩齿诵黄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自长沙至桂阳途中杂诗”是清代诗人陈锐的作品

《自长沙至桂阳途中杂诗》共两首,每首都以独特的笔触描绘了旅途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感悟。这两首诗不仅展现了陈锐深厚的文学功底,更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审美追求。

第一首“昨宿空泠岸,滩声枕上听。今看樟木寺,岳色眼前青。”生动地描绘了诗人从长沙出发,沿途经过空泠岸边,被夜晚的滩声所吸引。夜深人静时,他听到水声潺潺,如同天籁之音。当抵达樟木寺后,眼前的岳色显得格外清新秀丽。这一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而美丽的自然画卷中。

第二首“云物犹潇洒,天人一杳冥。何因羡翀举,叩齿诵黄庭。”则进一步扩展了诗人的审美视野。他观察到云物依然那么飘逸洒脱,天地间仿佛只属于神仙般的幽静与神秘。这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使诗人产生了一种超越尘世的向往之情。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一种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和对道教思想的认同。

陈锐通过对旅途所见的自然景观进行精细入微的描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诗中所蕴含的浓厚情感,还激发起人们对生活美好的感悟。他的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自长沙至桂阳途中杂诗》不仅是清代诗歌艺术的代表之一,更是了解清代文人生活状态、思想境界的重要窗口。它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艺术才华,更体现了其深邃的人生哲理和对自然的深切感悟。对于研究古代诗歌、文人生活及思想文化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