爝火星星遽燎原,酸心板荡此乾坤。
苞桑痛念先皇计,因果终疑佛氏言。
黄发不遗虚顾命,苍生何罪剧烦冤。
杜鹃再拜千行泪,沦落诗人自感恩。
和畏庐梦谒梁格庄梓宫作
介绍
《和畏庐梦谒梁格庄梓宫作》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七言律诗,由清代诗人郭曾炘创作。《和畏庐梦谒梁格庄梓宫作》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世事的深刻感悟,同时也反映了其个人的情感经历和哲学思考。
郭曾炘(1809年—1875年),字春榆,号匏庵和匏庐,侯官人,是晚清时期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生平经历了从进士到掌院学士的巨大转变,体现了他非凡的政治生涯和个人才华。作为一位进士出身的改革派文人,郭曾炘的作品常常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民生疾苦,这种关注社会现实的态度在《和畏庐梦谒梁格庄梓宫作》中也有所体现。
诗中的“爝火星星遽燎原”,描绘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景象。诗人以微弱的光芒比喻希望,暗指即使在艰难困苦之中依然有坚持与奋斗的精神。而“酸心板荡此乾坤”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和社会现状的忧虑与不满,以及内心的苦涩和挣扎。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在晚清社会动荡的背景下尤为突出。
诗歌中,“苞桑痛念先皇计”和“因果终疑佛氏言”反映出诗人对于历史和现实的反思。他认为历史上的种种因果循环,不仅仅是宗教或哲学上的探讨,更是对现实政治的一种批判,暗示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同时,诗中还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怀疑,认为世间的因果并非完全按照既定的规律运行,这反映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黄发不遗虚顾命,苍生何罪剧烦冤”这句诗揭示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他认为,无论人民遭受何种苦难,都是命中注定的。这种观点虽然带有宿命论的色彩,但也透露出诗人对民众命运的深切关怀。
诗人在诗中多次提及“杜鹃再拜千行泪”,这是对亡国之痛、家国之忧的深刻表达。诗人通过杜鹃的哀鸣,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兴衰和民族命运的担忧。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体现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敏感和对民族未来的关切。
《和畏庐梦谒梁格庄梓宫作》不仅是一首反映晚清社会现实的诗歌,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现象。它通过对历史、政治和文化的综合思考,展示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境界和独特的文学才华。这首诗不仅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思考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