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贵适情,长物皆为累。
读书不在多,安用罗箧笥。
长安号人海,自昔居不易。
矧经丧乱余,岂有立锥地。
馈贫亦虚言,腹枵难煮字。
饥驱匪自由,顾此焉舍置。
一身已赘疣,四海方糜沸。
复壁无深藏,兼两重劳费。
儿曹惜手泽,甲乙为标识。
谁知丹墨痕,中有沧桑泪。
检藏书感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检藏书感赋是唐代诗人郭曾炘所作的一首古诗。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
- 诗歌原文:
人生贵适情,长物皆为累。读书不在多,安用罗箧笥。长安号人海,自昔居不易。矧经丧乱余,岂有立锥地。馈贫亦虚言,腹枵难煮字。饥驱匪自由,顾此焉舍置。一身已赘疣,四海方糜沸。复壁无深藏,兼两重劳费。
- 诗歌赏析:
- 情感表达:诗中表达了作者对物质财富的轻视和对知识学问的珍视。”人生贵适情”一句,体现了作者认为人的性情最为宝贵,不应被过多的物质所累。
- 社会现实反映:诗中提到“长安号人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人们为了生计忙碌奔波,没有安定之地,这反映了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
- 文化价值:诗中的“吾家黄璞里,通德存赐书”,展示了作者对书籍文化的尊崇,以及对于家族传承的重视。
- 个人境遇:作者通过“一日未释卷,寝馈与之俱”的描写,展现了自己虽然生活艰苦,但依然坚持读书学习的精神。
- 哲学思考:诗中的“亦知玩物戒,聊胜博弈娱”,反映了作者对物质追求的态度和精神追求的价值。
- 创作背景:
- 郭曾炘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作品往往蕴含着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检藏书感赋”的创作背景,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一角。
《检藏书感赋》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文学价值的诗歌,更是一本值得深入阅读和研究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研究,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