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载长安居,真作长安人。
移家城西隅,喜与二子邻。
秋来种佳菊,次第评芳新。
一秋无杂言,花事徒津津。
怀归不得归,贫仕只益贫。
得意疏篱间,味比杯中醇。
种菊同苕雪治芗作七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种菊同苕雪治芗作七首》是清朝陈曾寿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喜爱以及与朋友共同欣赏菊花的情趣。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艺术特色和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作者简介:陈曾寿,字子述,号灵均山人,是清代著名的文人、画家。他的诗词作品以清新脱俗、意境高远而著称。
诗歌原文:
莹骨醒寒寐,竹雪明照窗。
微风振琅玕,掩冉久难降。
亲炉暖宿茗,犯冰浥寒缸。
冬严入秋花,清绝不可双。
坐觉萧寥心,敛定还在腔。
有弟尺书来,计程发龙江。
皑皑雪黏天,四极绝吠厖。诗歌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赏菊的画面。诗中的“莹骨”形容菊花的色泽晶莹剔透,如同玉石一般。“竹雪”则用竹子比喻雪花,突出了雪的洁白和坚韧。“微风振琅玕”,描述了微风吹过竹林,发出清脆的声音。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菊花的美丽,也渲染出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艺术特色:陈曾寿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句富有画面感和音乐性。同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对自然的热爱。
文学地位:作为清朝的文人代表,陈曾寿的诗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了文人的喜爱,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种菊同苕雪治芗作七首》不仅展现了陈曾寿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自然美景的独特感悟,也是研究清代文人生活和情感的重要文献。对于喜爱古典诗词的读者来说,这首诗提供了丰富的阅读享受和深刻的文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