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疆杂感

基隆形势逊安平,使节偏屯北府兵。
筹海十年成铸错,东溟从此失金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台疆杂感》是清代文学家张景祁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将详细介绍《台疆杂感》的相关信息:

  1. 作者背景:张景祁,清末文学家。他的名字原为左钺,后来改为张景祁。他出生于浙江钱塘(今杭州),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和诗人。他的生平与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因此,他的诗作往往流露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感。

  2. 作品原文及翻译:《台疆杂感》中“岛国新更自建旄,登坛拜印励同袍。煌煌露布书犹湿,一夕扁舟驾海涛。”等诗句描述了清朝末年,国家面临外患,民众处于动乱之中的景象。诗中的“岛国新更”指的是外国入侵或国内分裂的情况;“登坛拜印”可能是指官员上朝、宣誓效忠的场景;“煌煌露布”可能指的是朝廷发布的公告或军事命令,而“书犹湿”则表明这些文书是在紧急情况下匆忙撰写的。

  3. 赏析:《台疆杂感》以其深刻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展现了一个动荡时代的风貌。通过对战争、外患和内乱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时局变迁的忧虑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关切。诗中还体现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以及对和平安定的向往。

  4. 序言:在《台疆杂感》的序言部分,张景祁提到了自己的创作动机和背景,揭示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及其历史意义。序言不仅提供了诗歌的原始出处,还为我们理解整首诗提供了重要的背景信息。

  5. 艺术特色:张景祁的《台疆杂感》在艺术表现上具有一定的特色。首先,他在诗歌中使用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通过具体的意象传达出深层的思想情感。其次,诗中的语言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最后,张景祁善于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描绘战乱与安宁、死亡与生存等对立面,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台疆杂感》作为清代文学作品,不仅展示了张景祁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出那个时期中国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心理状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