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 送卜声北上

绿香塘上,又催君、去踏尘沙为客。匣有莫邪龙夜吼,函谷曾织草贼。口不言功,松楸拄径,暂与鸿沟隔。时来起舞,种花先问南陌。
也拟祖道长亭,垂杨离恨,怕挽丝千尺。遥望红缨驱骏马,脱帽宝钗楼侧。自致云霄,手提编户,换了闲锋镝。经过燕赵,寄情应把春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念奴娇·送卜声北上》是诗人曹溶在明末清初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不仅展示了曹溶高超的文学才华,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和文人的悲凉情怀。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词的内容、作者背景以及其艺术特色:

  1. 作者简介:曹溶(1613-1685),字鉴躬,号秋岳、倦圃,浙江秀水人。他是明朝崇祯十年的进士,后入清朝为官。曹溶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位收藏家,擅长金石书画,他的诗作亦被赞为“如羚羊呈角,无迹可寻,而浑金璞玉中,奕奕自露神采”。

  2. 作品内容:《念奴娇·送卜声北上》以深沉的情感,描绘了送别的情景和对友人的祝愿。诗中通过细腻的语言展现了离别的不舍与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3. 艺术特色:这首词的艺术特色在于其情感的真挚表达和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通过使用生动的自然意象,诗人传达了对友人深厚的友情以及对未来的期盼。此外,作品中还融入了丰富的典故和比喻,增添了文本的深度与美感。

  4. 历史背景:曹溶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词作往往反映出他对现实社会的感慨及个人命运的无奈。作为明末清初的知识分子,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与反思,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新时代到来的适应与期待。

《念奴娇·送卜声北上》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哲理的词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憧憬。这首词不仅展示了曹溶卓越的文学才能,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明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