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东亭看月

天风吹海月,如水浸虚亭。
醉客发长啸,余音入窈冥。
江光秋早白,山色夜逾青。
何处孤舟笛,凄凉不可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临东亭看月》是一首五言律诗,由清代诗人张铉创作。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

  1. 作品简介
  • 创作背景:张铉作为丹徒人,有《饮绿山堂诗集》传世。其创作多涉自然景观的描绘,这首《临东亭看月》便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
  • 文学价值:诗歌通过描绘东亭观月的场景,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感悟,以及在宁静中寻找心灵慰藉的愿望。
  1. 诗意解读
  • 首联意境:天风吹海月,如水浸虚亭。此句以“天风”和“海月”开篇,营造出一种浩渺无边的自然景象,而“如水浸虚亭”则形容月光如水般柔和地洒在空荡荡的亭子上,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深邃的意境。
  • 颔联情感:醉客发长啸,余音入窈冥。此句描述了一位醉酒之人在月下长啸的场景,“余音入窈冥”则表现了声音回荡深远,仿佛直达幽深之处。这一联不仅展现了人物的情感状态,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自由奔放精神的向往。
  • 颈联自然:江光秋早白,山色夜逾青。此句通过对江光和山色的描绘,勾勒出一幅秋天夜晚的山水画卷。其中“秋早白”形容江面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清澈,而“夜逾青”则让人联想到夜色中的山峦更加苍翠欲滴。
  • 尾联哀婉:何处孤舟笛,凄凉不可听。尾联通过描绘远处传来的笛声,营造了一种凄凉、哀婉的氛围。这笛声似乎来自远方的孤舟,却又如此凄凉,使人无法忍受。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诗中使用了大量意象如天风、海月、长啸、余音、江光、山色等,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既宏大又细腻的意境,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 对比手法:诗中通过对东亭美景和笛声凄凉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同时,这种对比也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即通过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来反衬内心的苦闷。
  1. 赏析建议
  • 阅读体验:建议读者在阅读时放慢脚步,细细品味每一个字词背后的深意,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 文化背景:了解清朝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深层含义。
  • 现代应用:在现代,虽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但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首诗可以作为欣赏古典文学的一个切入点,帮助现代人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传统诗歌的魅力。

《临东亭看月》不仅仅是一首诗文,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思考和美的享受。对于任何热爱文学的人来说,这首诗都是值得一读再读的佳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