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折简近相招,一舸横江路不遥。
醇酒暗消京口雪,大帆平压海门潮。
扬州镫火难为月,吴市笙歌剩此箫。
那管风涛千万里,妙莲两朵是金焦。
十六日雪中渡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十六日雪中渡江”是清代诗人张问陶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作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当时作者是在扬州渡江时所作。《十六日雪中渡江》不仅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也折射出诗人对于人生、时光流逝的深刻感悟。以下是这首诗的介绍:
作者简介:张问陶,清代著名诗人,其诗作多以描写自然景观和人生感悟为主题,语言清新脱俗,意境深远。张问陶的一生颇为坎坷,他的诗歌常常蕴含了对命运的无奈与对生活的热爱,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情感内涵。
诗歌原文:《十六日雪中渡江》全文如下:
故人折简近相招,
一舸横江路不遥。
醇酒暗消京口雪,
大帆平压海门潮。
扬州灯火难为月,
吴市笙歌剩此箫。
那管风涛千万里,
妙莲两朵是金焦。诗歌鉴赏:张问陶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于友情的珍视,以及面对自然美景时的豁达与从容。诗中描述的是一幅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江南水乡画面,既有对过往岁月的回顾,也有对未来生活的期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和对生命态度的思考。
写作背景:《十六日雪中渡江》创作之时,正值张问陶晚年,他或许在一次渡江途中偶遇大雪,因此有了这样的创作契机。这种独特的情境赋予了诗歌更加丰富的情感深度和文化内涵,使得整首诗歌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赞美,更是对生活哲理的探索和表达。
《十六日雪中渡江》作为一首反映诗人特定历史时期心境的七言律诗,不仅展现了清代诗歌的艺术魅力,也是研究清代文人思想和文化心态的重要文献。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