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盗如毛久未平,栈云来往一身轻。
干戈草草催离别,婚宦劳劳累死生。
有用年华拌弃掷,无聊家计费经营。
关山销尽轮蹄铁,猛虎磨牙看此行。
戊午二月九日出栈宿宝鸡县题壁
介绍
《戊午二月九日出栈宿宝鸡县题壁》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出自他的《赠崔司户文昆季》。这首诗描述了贾岛在旅途中因找不到住处而不得不从驿站出来,最后在宝鸡县的一家客栈里住下并题写墙壁的经历。
诗的原文如下:
破屋三间草盖头,
斜横一杖杏花流。
出门搔首问前路,
敕勒川边沙似楼。
这首诗表达了贾岛对于旅途的无奈和迷茫。他通过描述自己的住宿环境和行走过程中的困惑来表达内心的孤独和无助。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于旅行者的关怀和尊重,以及对于旅途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的积极面对态度。
相关推荐
【注释】 戊午: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公元七五五年。栈云:指旅途的艰辛。干戈:武器,借指战事。婚宦:婚姻和官职。劳生:劳累,辛苦。有用年华:指年轻有为的好时光。无聊家计:指家中琐事。关山销尽:指经过万里关山。轮蹄铁:指车轮下的蹄铁,代指路途遥远。猛虎磨牙:比喻此行充满危险。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出使吐蕃途经宝鸡县时题写在墙上的。全诗八句四联,第一联写久战未胜,第二联写征战之劳
戊午二月九日出栈宿宝鸡县题壁 石磴萦纡战马粗,入山符叠辟兵符。 杀人敢恕民非盗,报国真愁将不儒。 豺虎纵横随地有,貂蝉恩宠愧心无。 荒寒驿路匆匆过,焦土连云万骨枯。 注释: 1. 石磴:指山路上的石头台阶。 2. 萦纡:曲折环绕。 3. 战马粗:形容战马雄壮有力。 4. 入山符叠:指进入山区时所持的符节层层叠起。 5. 杀人敢恕民非盗:意思是说在战争中杀人是不得已的事
戊午二月九日出栈宿宝鸡县题壁 轻装休问办装钱,短堠长亭望悄然。 磷火飞残新战垒,枯髅吹断旧人烟。 此中托命惟奔马,何处招魂不杜鹃。 大帅连兵甘纵贼,生灵涂炭已三年。 注释: - 戊午:指的是农历五月初五,即端午节。 - 二月九日:具体日期不明,可能是作者在某个时间点所写。 - 栈:古代驿站的房屋,供行人休息。 - 宝鸡县: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宝鸡市。 - 题壁:在墙壁上书写诗句。 - 磷火
【注释】戊午:即公元1758年;宝鸡县:今陕西省宝鸡县,位于陕西西部,是古长安通往四川的要道。 译文: 山穷水尽时我躲进深山,在军门敞开的时候,万匹马都屯聚于此。 不经战斗岂能收服敌人,无功先已辜负君王厚恩。 只听怨声恶气归咎诸将,可有心肝来奉承至尊。 一样沙场征战死,模糊中谁敢说我是忠魂。 赏析: 这首诗作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诗人因“诗酒狂名”被贬为西安通判,途经宝鸡县而题壁
戊午二月九日出栈宿宝鸡县题壁 译文:功罪模糊,令自宽解,苞苴馈赠,且偷安。民穷转觉军中好,寇过惟从壁上观。俗吏飞腾推挽易,妖氛飘瞥送迎难。逍遥无瑕谈攻守,不及乡农早议团。 注释:戊午:农历五月。二月:阴历。九月:农历十一月。宝鸡:地名,在今陕西省。 赏析: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的《登太行绝顶作》,写于天顺八年(1464年)五月。此诗以“登”字为纲,分三层抒写对当时政治、军事、经济、民生等方面的忧思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要通读全诗,理解每一句诗句的意思,再逐句分析赏析。 戊午二月九日出栈宿宝鸡县题壁 释义:在宝鸡县旅店中写下这首诗。 故事虚张谕蜀文,悬军安养募新军。 注释:虚张声势向蜀地宣扬,为了招募新兵而安定军队。 山中城破官仍在,阃外兵哗将不闻。 注释:城中失守,但当权的官员还在,城外的兵变却无人制止。 大贾随营缘我富,连村无寇是谁焚? 注释
【注释】 1. 戊午:指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宝鸡县:今陕西宝鸡。2. 连城:关中一带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故称。3. 郊原:泛指边远之地。4. 唳鹤:鹤叫,古人常以鹤喻高士,因鹤叫声凄厉似军号,故称“唳鹤”。5. 亡羊:比喻失败或损失。6. 飘摇:形容处境不稳定。7. 潦草:粗率、不精练的样子。8. 锋铓:锋利的刀刃。9. 骄淫:骄傲自大。10. 将吏:将领。11. 移营:转移营地
诗句:忧愤书来处处同,故人几辈尚从戎。 译文:我接到的书信中充满了忧愤之情,到处都是同样的忧愁和痛苦。我的老朋友们已经经历了许多次战争,他们中的许多人仍然在从军。 注释:此诗是清代诗人张问陶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忧愤书来处处同”描述了作者在收到一封充满忧愤之情的信后的感受,信中的内容让他感到忧虑和愤怒,这些情绪在他的心中回响。“故人几辈尚从戎”则是说,他的老朋友中有很多人仍然在从军
【诗句释义】: 戊午二月九日出栈住宿在宝鸡县,题写于墙壁之上。 断然没有苻拔混麒麟,大酒肥羊误保身。 攘劫却夸副将勇,需求谁谅解悬官贫。 贼人能退舍尊廉吏,命令敢斩杀起义民众。 只为英雄惜成败,论兵安肯恕庸人。 【译文】: 在戊午年二月的第九天,我从栈道出来,在宝鸡县住宿并在墙壁上题写了这首诗。 我断然没有像苻拔一样妄图用麒麟来混淆视听;饮酒吃肉,放纵自己,这只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而已。
【注释】 1. 戊午:宋神宗熙宁七年。二月九日:即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二月初九。 2. 重关护益州:重关,指蜀门,在剑阁。益州,今四川成都。 3. 武乡侯:指诸葛亮。 4. 鸿鹄:比喻贤才。扶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耕田。 5. 刀鞬(jiān,古代的佩刀)早卖牛:指诸葛亮放弃官禄,躬耕陇亩。 6. 战斗心疲千帐冷:指诸葛亮北伐中原,兵败后归蜀时,士兵疲惫不堪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在宝鸡县的题壁之作。以下是对每一句的释义: 1. 三川人满欲烹珠,曾问今年米价无。 注释:"三川"指的是四川的三个地区,如剑阁、夔州和巫山。"人满"表示当地的居民数量庞大,他们准备将粮食煮成珍珠般的美食。"米价无"暗示着当地粮食充足,无需高价购买。 2. 饷道几难通剑阁,商船新已断夔巫。 注释:"饷道"指的是运输军粮的道路。"剑阁"与"夔巫"是指古代蜀地的几个重要关口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及赏析。 “戊午二月九日出栈宿宝鸡县题壁”:戊午是公元968年,二月九日是农历正月十六日,即宋太宗开宝八年。宝鸡在陕西西部。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此时正驻扎在宝鸡,这是一首描写作者驻扎宝鸡的诗作,所以第一句交代诗人驻扎宝鸡的时间和地点。 “汉沔东流雪未消,军符络绎马蹄骄”:汉水、沔水往东流去,但大雪还没有完全融化,军用的符信络绎不绝,战马也显得骄横
《戊午二月九日出栈宿宝鸡县题壁》 张问陶,清代杰出诗人、诗论家,以其深邃的诗意和鲜明的个性闻名于世。这首诗是其代表作品之一,创作于戊午年的二月九日,在宝鸡县的一处客栈中题写。 “嫠也横行起祸胎”,首联直切题意,寡妇(嫠)的不羁与横祸的萌芽相互映照,揭示了诗中的主角或许正面临某种难以预料的风险或挑战。“桃花马上看重来”,颔联以桃花喻人,暗示着主角可能即将卷入一场纷争之中。“不贻巾帼先逢怒”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忧虑和对国家安定的期望。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1. 千里奇峰接宕渠,才闻王冉又高徐。 注释:千里之外,山峰奇特,与宕渠(地名)相连。刚刚听说又有了像王冉这样高的盗贼。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风景画,同时也暗讽了当时的社会现象。王冉是一个盗贼,而诗人在这里用“千里奇峰”来比喻他的技艺高超,形象生动。 2. 城狐中夜声相应
诗句原文 石磴萦纡战马粗,入山符叠辟兵符。 杀人敢恕民非盗,报国真愁将不儒。 豺虎纵横随地有,貂蝉恩宠愧心无。 荒寒驿路匆匆过,焦士连云万骨枯。 译文注释 议抚招降计已施,凋残民力久支持。 不明赏罚终何益,真举才能傥未迟。 将相有权甘自弃,英雄无种要人为。 孙吴兵法非天授,谁竭诚谋报主知。 赏析 张问陶的《戊午二月九日出栈宿宝鸡县题壁·其二》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战争气息的诗篇。诗人通过描绘石磴
``` 才过黎州又凤州,含情重问草凉楼。 磨驴步步皆陈迹,风柳条条是别愁。 花鸟三春禁雨雪,关河千里见戈矛。 元戎谁有书生胆,快马轻刀自远游。
戊午二月九日出栈宿宝鸡县题壁 长途心绪久寒灰,蜀垒秦关去复回。 两地有家离聚苦,连营无路梦魂猜。 几人还唱从军乐,何日真逢拨乱才。 行尽残山重叹息,年时已是贼中来。 注释: 1. 戊午:指唐代天宝十四年(755)。 2. 蜀垒:指唐朝的剑门关。 3. 秦关:指唐朝的潼关。 4. 两地:指剑门和潼关两地。 5. 连营无路:形容战局混乱,无法找到一条通往家乡的路。 6. 几:多少。 7. 何日:何时
【注释】 夔万巴渠鸟路长:指夔州至万州的路途漫长,巴蜀地区的交通非常不便。通秦连楚:意谓通向长安(京城)的道路,连着吴越地区。豺狼:喻指吐蕃和南诏。天如有意屠边徼:意思是上天有意图要消灭边关的蕃族入侵者。我忍无情哭故乡:不忍心在边关为国捐躯而流泪。八口艰虞犹剑外:意谓家中有八人,都生活在剑南一带的山野,生活艰苦。一身飘忽又陈仓:意为自己虽然身在朝廷,但心却飞向了边关。风诗已废哀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