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倚重关护益州,时危曾困武乡侯。
谁看鸿鹄犹扶耒,人佩刀鞬早卖牛。
战斗心疲千帐冷,惊呼声乱一城秋。
老师糜饷成何事,宵旰空贻圣主忧。

【注释】

  1. 戊午:宋神宗熙宁七年。二月九日:即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二月初九。
  2. 重关护益州:重关,指蜀门,在剑阁。益州,今四川成都。
  3. 武乡侯:指诸葛亮。
  4. 鸿鹄:比喻贤才。扶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耕田。
  5. 刀鞬(jiān,古代的佩刀)早卖牛:指诸葛亮放弃官禄,躬耕陇亩。
  6. 战斗心疲千帐冷:指诸葛亮北伐中原,兵败后归蜀时,士兵疲惫不堪,帐篷里一片凄凉冷落的景象。
  7. 惊呼声乱一城秋:指诸葛亮北伐中原,兵败回师,百姓惊恐,城中混乱。
  8. 老师糜饷:指诸葛亮在军中教士卒读书写字,以节省粮饷,减轻百姓负担。
  9. 宵旰(ɡàn,天黑时仰望星辰)空贻圣主忧:指诸葛亮勤政忧国,日夜操劳,使皇帝担忧。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是宋代诗人苏轼于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二月初九,途经蜀地宝鸡县时题壁之作。诗中赞扬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同时对当时北宋朝廷的腐败和昏庸进行了讽刺。
    第一句“莫倚重门护益州”,表达了诗人对蜀地人民的关切之情。蜀地人民因为地处边疆,常常受到金人的侵扰,因此他们非常珍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希望能够得到国家的保护。而诗人却告诫人们不要过分依赖国家的保护,要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第二句“时危曾困武乡侯”,则是对诸葛亮的赞美和怀念之情。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曾经在战争中多次面临困境,但他始终坚守信念,不屈不挠。他的智慧和勇气令人钦佩,他为国家和人民所作出的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这首诗通过赞扬诸葛亮的忠诚和担当,表达了对这位伟大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第三句“谁看鸿鹄犹扶耒,人佩刀鞬早卖牛”,则描绘了一幅诸葛亮躬耕陇亩、勤勉治学的画面。这句诗中的“鸿鹄”指的是贤才,而“扶耒”则是指耕田。这里用“鸿鹄”来比喻贤才,寓意着诸葛亮虽然身处高位,但依然保持着一颗谦逊的心,没有忘记自己的本职——耕田种地。而“人配刀鞬早卖牛”则进一步强调了诸葛亮的勤奋刻苦,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惜辞去官职,回家耕种,甚至卖掉了自己的牛马,以供自己读书学习之用。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第四句“战斗心疲千帐冷”,则是对诸葛亮北伐中原战争失败的惋惜和哀叹之情。这句诗中的“战斗心疲”指的是士兵们在战争中疲惫不堪,而“千帐冷”则描绘了战后荒凉冷落的景象。这里用“战斗心疲”来形容士兵们在战争中的辛酸和无奈,而“千帐冷”则描绘了战后荒凉冷落的氛围。这种画面让人深感战争的残酷无情和生命的脆弱。同时,也反映了诸葛亮对战争的深深忧虑和对百姓的深深关怀。
    第五句“惊呼声乱一城秋”,则是对诸葛亮北伐中原战争失败后民众惊恐不安的描绘。这句诗中的“惊呼声乱”指的是城内居民因战乱而惊慌失措,而“一城秋”则描绘了战后萧瑟凄凉的秋季景象。这里用“惊呼声乱”来形容城内居民因战乱而感到恐惧和不安,而“一城秋”则描绘了战乱后萧条冷落的城市景象。这种画面让人深感战乱带给人们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反映了诸葛亮对民生的深切关注和对百姓安危的深深担忧。
    第六句“老师糜饷成何事”,则是对诸葛亮勤政忧国、节俭持家的赞誉和颂扬之情。这句诗中的“老师糜饷”指的是诸葛亮在军中教士卒读书写字,以节省粮饷,减轻百姓负担的行为。这里用“老师糜饷”来赞美诸葛亮勤俭节约的品质,而“成何事”则表示这种行为对于当时的社会风气来说是一种奢望,难以被大众接受。然而,这样的行为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它体现了诸葛亮的高尚品德和崇高精神。
    第七句“宵旰空贻圣主忧”,则是对诸葛亮勤政忧国、昼夜为国的感慨和赞叹之情。这句诗中的“宵旰”指的是夜晚与白天颠倒,形容辛勤劳作到天明,而“空贻圣主忧”则表示这样做反而让圣上担忧。这里用“宵旰”来表达诸葛亮勤政忧国的精神风貌,而“空贻圣主忧”则表示这种做法反而给圣上增加了忧虑。这种画面让人深感诸葛亮的伟大精神和奉献精神。
    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一生经历的回忆和赞颂,展现了其忠诚、智慧、勇敢、勤奋等优秀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那个时代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与感慨。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启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