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邑侯陈司马去任淮南监掣同知

民生七十有六岁,亲所见闻五十令。
敝庐咫尺耳目真,一一俱能记其政。
圣朝法肃无奸食,抚绥加意江之南。
始勤终惰或不免,欲选全璧难二三。
山左毕公最清峻,吏畏民怀政声振。
惜哉数月即回车,惠泽犹嗟未周润。
莅官长久单与萧,为治安静慎不骄。
循良有馀建树少,载稽实迹何寥寥。
近时王公甚秀异,能以清廉济慈惠。
岁既丰稔时无虞,敷化优优值其易。
猗欤我公旷代才,州端暂屈花频栽。
江乡硗确困淫潦,海氛风鹤生惊猜。
惟公从容施激劝,灾患虽仍民不困。
载修坛壝展明禋,载选英才考文献。
严霜乱扑面欲皲,万户高枕公侥巡。
血诚能使顽梗格,几挽偷俗里成仁。
爱士殷勤有真量,剖析幽深俾条畅。
教诲饮食年复年,文治蒸蒸亦日上。
尚恨我公不少留,圩堤未蒇城未修。
徒令万民戚且泣,攀辕无计回行驺。
耄年伉直无谲诡,应臧则臧否则否。
不似名卿德政碑,扬厉铺张多溢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邑侯陈司马去任淮南监掣同知》是一首清代诗人张世承创作的文学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陈司马在任期间的政绩,表达了诗人对其离去的不舍和对清廉政治的赞美。以下是对该诗的介绍:

  1. 诗歌原文:民生七十有六岁,亲所见闻五十令。敝庐咫尺耳目真,一一俱能记其政。圣朝法肃无奸食,抚绥加意江之南。始勤终惰或不免,欲选全璧难二三。山左毕公最清峻,吏畏民怀政声振。惜哉数月即回车,惠泽犹嗟未周润。莅官长久单与萧,为治安静慎不骄。循良有馀建树少,载稽实迹何寥寥。近时王公甚秀异,能以清廉济慈惠。岁既丰稔时无虞,敷化优优值其易。猗欤我公旷代才,州端暂屈花频栽。江乡硗确困淫潦,海氛风鹤生惊猜。惟公从容施激劝,灾患虽仍民不困。载修坛壝展明禋,载选英才考文献。严霜乱扑面欲皲,万户高枕公侥巡。血诚能使顽梗格,几挽偷俗里成仁。爱士殷勤有真量,剖析幽深俾条畅。教诲饮食年复年,文治蒸蒸亦日上。

  2. 诗歌解析:张世承在这首诗中通过对陈司马任职淮南监掣同知期间政绩的描述,展现了他的政治理念和治理风格。诗中的“民生七十有六岁,亲所见闻五十令”表达了作者对陈司马深入了解民生、政绩显著的评价。接着,“圣朝法肃无奸食,抚绥加意江之南”,描述了陈司马在治理地方时,法律严格,关心民众,使得地方安定。然而,诗中也流露出一种担忧,即“始勤终惰或不免,欲选全璧难二三”。这反映了作者对于官员可能因为懈怠而失去民心的忧虑。此外,诗歌还赞扬了陈司马“山左毕公最清峻”,以及他的“惠泽犹嗟未周润”。这些描述不仅体现了陈司马的个人品质,也反映了他在任期间所取得的成就。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莅官长久单与萧”,意味着陈司马虽然长期担任官职,但可能缺乏更多的建树。最后,诗中“载修坛壝展明禋,载选英才考文献”,展示了陈司马对于祭祀仪式的重视以及对人才选拔的重视,这些都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文化素养。

  3. 文化背景: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于社会现象的看法和对人物的品评。《送邑侯陈司马去任淮南监掣同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它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也是对当时政治生态的一种记录和反思。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清代官场的一些情况和文人对于政治的态度。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清代诗歌风格和技巧的机会。例如,张世承在这首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严霜乱扑面欲皲”“万户高枕公侥巡”等,这些生动的描写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送邑侯陈司马去任淮南监掣同知》不仅仅是一首反映个人政治理念的诗作,更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和文化内涵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代官场的情况及其文人的思想观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