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左匡叔归桐城

方君植之能说子,古貌雄情无与比。
偶然折券散千金,三冬无褐心不耻。
蒙眬世事若无意,要最千年看如咫。
五胜新推十六家,一日曾行三百里。
朅来为客至江南,憔悴儒冠尚如此。
马生与君意气亲,得钱沽酒为佳宾。
酒酣叹息新知乐,客子逢人喜任真。
当途之子多羞贫,熟视自循头上巾。
不如南亩还收身,青鞋布袜谁能驯。
方君方君亦偪泰,千言不如十斛麦。
等是东西南北人,送尔江头独归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左匡叔归桐城》是清代诗人梅曾亮的一首七言古诗,表达了对友人归乡的祝愿和对其才华的赞赏。梅曾亮,字子培,号松冈,晚号二樵山人,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官员。《赠左匡叔归桐城》这首诗不仅体现了梅曾亮的文学成就,同时也展现了其深厚的人文情怀。

这首诗通过对左匡叔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他的才华和人格魅力。诗中“方君植之能说子,古貌雄情无与比”一句,形容左匡叔具有非凡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以雄辩的言辞赢得众人敬仰。这种形象的塑造,使得左匡叔的形象更加鲜活,也使得读者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诗中通过描述左匡叔的经济状况,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偶然折券散千金,三冬无褐心不耻”一句,描绘了左匡叔虽然生活优渥却依然保持谦逊的态度,这种精神在当时社会中尤为难能可贵。

诗中的“蒙眬世事若无意,要最千年看如咫”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纷扰的淡然态度以及对时光流转的感慨。这种超脱的人生观念和对历史沧桑的深刻理解,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友人的祝福,更是一种哲理的探讨。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分析,《赠左匡叔归桐城》的语言精炼而富有表现力。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运用得当,使得整首诗既有深度又有美感。尤其是诗的结构布局,前后呼应,情感层次分明,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修养。

《赠左匡叔归桐城》不仅是一首表达友情和赞美友人才华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深厚哲理和人文情怀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梅曾亮及其时代的文学成就,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到对于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的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