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朝杭寓独居书除夕思母之作五首

偶住西湖六度春,旅怀怅触在今辰。
一年怕说是除夕,卅载何曾离老亲。
独酌屠苏滋味薄,频闻爆竹岁华新。
遥知塔拥双峰里,压岁分钱少一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岁朝杭寓独居书除夕思母之作五首”是清代诗人许传霈创作的一组诗歌

这组诗作共五首,每首都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与独特的意境。下面将逐一解读这首诗的内容、创作背景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

  1. 内容解析:“偶住西湖六度春,旅怀怅触在今辰。”这句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多次游历,每一次都伴随着春天的到来,但内心始终感到孤独和惆怅。而“一年怕说是除夕,卅载何曾离老亲。”则透露出诗人对家的眷恋,即便每年到除夕都会担心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

  2. 情感表达:“独酌屠苏滋味薄,频闻爆竹岁华新。”反映了诗人独自饮酒品尝时,感觉酒的淡薄和新年的热闹对比强烈,同时通过爆竹声感受到岁月的更新换代。“遥知塔拥双峰里,压岁分钱少一人。”则描绘了诗人在远方望着家乡的塔楼,意识到只有自己一个人没有收到压岁钱,增添了一丝凄凉感。

  3. 艺术特色:许传霈的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他运用了典型的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如“西湖”、“塔”、“鞭炮”、“压岁钱”,这些元素都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人通过精细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成功地传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和对家的记忆。

  4. 文学史地位:这组诗作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清代文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尤其是其中的“岁原无晚他时砚,白不能除两鬓丝。安得诛茅偕隐去,名山终养我奚疑。”等诗句,更是展现了作者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岁朝杭寓独居书除夕思母之作五首”不仅是许传霈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些诗篇的学习和欣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哲学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能更好地把握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