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纪事本末·甲申鼎革

明亡由内竖,酷信难变更。甲申春三月,流贼围北京。
我辈富贵在,开门纳自成。庄烈殉社稷,国亡名不倾。
狐兔据宫阙,三桂请义兵。一鼓灭群贼,定鼎拯苍生。
得天下最正,孰能同大清。凛承百王后,读史思持盈,古事寸心鉴,取法择善行。
百篇咏几暇,自警非自鸣。继统仔肩重,宵旰亹敬诚。
日强勉不息,惕若望治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读通鉴纪事本末·甲申鼎革》是一首描绘明朝灭亡历史事件的古诗,作者是清代诗人颙琰。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展现了明朝末年的历史变迁,反映了作者对历史兴衰的深刻思考。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

  1. 诗歌主题
  • 朝代背景:诗中提到“明亡”,即明朝灭亡,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 事件描述:诗中明确记载了“甲申春三月,流贼围北京”这一历史事件,描述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标志着明朝的覆灭。
  1. 诗人简介
  • 生平经历:作者名为颙琰,据称可能是乾隆皇帝的后人,其生平经历复杂,有学者推测可能与清朝的开国功臣之一有关。
  • 文学成就:作为一位文人,颙琰在文学创作上有一定的成就,其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但也能反映当时社会的状况。
  1. 诗歌原文
  • 开篇直抒胸臆:“明亡由内竖,酷信难变更。”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明朝灭亡原因的深刻反思,认为明朝的崩溃源于内部的政治信仰和政策决策上的失误。
  • 描绘战况紧张:“甲申春三月,流贼围北京。”这句诗详细描述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攻占北京城的情景,突出了战争的残酷性和紧迫性。
  • 表达个人立场:“我辈富贵在,开门纳自成。”这句诗反映了作者对当时政治局势的看法,暗示在当时的社会动荡中,个人的荣华富贵成为了次要,国家的命运才是最重要的。
  • 歌颂忠臣节烈:“庄烈殉社稷,国亡名不倾。”这句诗赞美了明末忠臣朱由崧(庄烈帝)为国家牺牲的壮举,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明朝灭亡的惋惜。
  • 感慨时局变迁:“狐兔据宫阙,三桂请义兵。”这句诗描绘了宫廷内权臣勾结外敌,请求援军的混乱局面,反映了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现状。
  • 展望未来希望:“一鼓灭群贼,定鼎拯苍生。”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消灭敌人、恢复国家安宁的期望和决心。
  • 总结历史教训:“得天下最正,孰能同大清。”这句诗总结了历史经验,指出只有坚持正义,才能赢得天下。

《读通鉴纪事本末·甲申鼎革》不仅是一部反映历史事件的作品,也是一首蕴含深刻历史哲理和个人感慨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及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