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饥行

一旱逾两年,一水又三月。
雨旸既失时,灾荒遂迭出。
自从入秋来,良田再沦没。
堤防岂不严,所苦人力竭。
秋场禾不登,日渐生计拙。
比邻八九家,薄暮炊烟绝。
侧耳闻啼饥,伤心难具述。
因思良有司,救荒岂无术。
救荒救已荒,所操术已末。
要在裕其原,勿使有所缺。
因事课惰勤,尽心及沟洫。
催科鞭扑宽,民得食其力。
先事不绸缪,后悔徒操切。
琐琐乡里间,贫富相赡恤。
盖藏亦无多,人众不易活。
谁指千石囷,聊尔济仓卒。
慨此念哀鸿,浩歌肠内热。
天心本仁爱,愿民足衣食。
胡为降鞠凶,荡及万家室。
粟贵性命贱,攘夺恐骚屑。
履霜思坚冰,忧怀何时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啼饥行》是一首清代的古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作者背景:《啼饥行》的作者是章上弼,他生活在清代,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尽管具体生平信息不详,但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一种深沉的社会关怀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 创作时期:该诗作于一旱逾两年、一水又三月之后,反映了清朝中期以来自然灾害频发的社会背景下,人民生活困苦的现实情况。
  1. 诗歌内容
  • 社会背景:诗中描述了连续的干旱和洪水灾害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一旱逾两年,一水又三月,雨旸既失时,灾荒遂迭出,展现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困境。
  • 人物描写:诗中通过“比邻八九家”,“薄暮炊烟绝”等细节描绘了一幅萧条的景象,同时表达了诗人对于邻里之间的相互扶持和同情的深深感慨。
  • 情感表达:诗人在诗中多次侧耳闻啼饥的声音,这不仅是对于灾难的直接描述,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流露,充满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与悲哀。
  1. 艺术特色
  • 语言运用:诗人在《啼饥行》中巧妙地使用了简练而有力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感情,使得整首诗既有画面感,又富有音乐性,易于引起读者共鸣。
  • 结构布局:全诗结构紧凑,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状况的描述,展现了一幅完整的社会画卷,让读者仿佛置身其境,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
  • 象征手法:诗中通过反复出现的“啼饥”,不仅传达了对饥饿儿童的同情,也象征着整个社会对生存困境的无力感,这种象征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深度和影响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啼饥行》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面镜子,映射出那个动荡时代人们的生活实况。作为文学作品,它的存在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