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色无光光亦薄,瘴烟入鼻微闻恶。行人畏近隘头行,守隘隘丁昼击柝。
柝上响停,行人胆惊。伏莽之戎,草木皆兵。柝声不绝,寻声出穴。
为彼发踪,磨牙吮血。行人不敢经,饥吻馋涎腥。乘机伺利便,跳踉杀隘丁。
挟刃犹敢侮,民间厉禁挟弓弩。利器凶兵遗彼虏,飞而食肉山中虎。
隘丁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隘丁行》是一首描写边远山区行者遭遇的古诗。这首诗描绘了日色无光、瘴烟入鼻的恶劣环境,行人在守隘的隘丁昼间敲击柝声时胆战心惊的情景。诗中还透露了民间对这种状况的警惕和恐惧,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对生存状态的无奈。
梁成楠(约1750年-1820年)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擅长以诗词表达其深刻的思想感情。《隘丁行》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笔触,将一个偏远山区的夜晚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中的”日色无光光亦薄,瘴烟入鼻微闻恶”不仅形容了环境的恶劣,更通过这些细节传达了作者对生命安全的深切担忧。
在这首诗中,梁成的笔触细致入微,他通过对日色、瘴气、行人、守隘的隘丁以及柝声的刻画,构建了一个紧张而又充满危机的场景。诗中不仅展现了自然环境的严酷,也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复杂的关系。诗中的“伏莽之戎,草木皆兵”反映了当时民众对于未知的恐惧和对于生存空间的争夺。
《隘丁行》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次深刻的历史和文化体验。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也能够理解他们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求生。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社会对于特定群体的态度和行为,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隘丁行》不仅是梁成楠的文学成就,也是中华文化宝贵的遗产。它通过具体而生动的叙述,展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复杂且微妙的关系,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