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山焚长茅,漫天焚老木。老木中焚空,葺茅以为屋。
茅根可伐,树根难斸。轮囷离奇不受犁,枉用驱来茧栗犊。
春初种烟,夏初种谷。五月绿云收,八月黄云熟。深冬百昌尽,犹见蔓菁绿。
山肥稍缩,树根稍秃。水工开浚,上引飞瀑。高高下下成良田,尽种黍稷与穜稑。
山高水深,水不上陆。蔗园茶陇,足供饘粥。君不见塞翁之马有得失,耀德之陂旋反覆。
耕山成败人岂知,知者天边两黄鹄。吁嗟乎,老农耕田不果腹,不耕村田耕山谷。
山中豺虎食人肉,今日吞声向山哭。
耕山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耕山行》并非文学作品,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代表作之一。杜牧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以其诗歌创作而著称。杜牧的作品风格清新、意境深远,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山行》便是其中一首描绘秋日山行所见景色的诗,展现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山行》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寓意,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悟。诗中,“山路”与“白云”、“人家”与“红叶”等意象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展现了秋天特有的宁静与美丽。同时,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自己豪放的情怀和对生活的热情。
《山行》不仅体现了杜牧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在唐代,诗歌不仅是文人墨客表达个人情感的工具,也是他们反映社会现实、抒发政治抱负的重要载体。杜牧的《山行》便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诞生的,其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都值得深入探讨。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而非《耕山行》,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远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