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山焚长茅,漫天焚老木。老木中焚空,葺茅以为屋。
茅根可伐,树根难斸。轮囷离奇不受犁,枉用驱来茧栗犊。
春初种烟,夏初种谷。五月绿云收,八月黄云熟。深冬百昌尽,犹见蔓菁绿。
山肥稍缩,树根稍秃。水工开浚,上引飞瀑。高高下下成良田,尽种黍稷与穜稑。
山高水深,水不上陆。蔗园茶陇,足供饘粥。君不见塞翁之马有得失,耀德之陂旋反覆。
耕山成败人岂知,知者天边两黄鹄。吁嗟乎,老农耕田不果腹,不耕村田耕山谷。
山中豺虎食人肉,今日吞声向山哭。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田园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第一段:
- 诗句: 烈山焚长茅,漫天焚老木。老木中焚空,葺茅以为屋。
- 译文: 在烈山烧掉长久的茅草,烧尽了满天的枯木。枯木之中只剩下空空如也的树桩,只好用茅草盖成小屋。
- 注释: “烈山”指的是烈山祠,相传为神农氏炼药之地。“焚长茅”指的是焚烧长满茅草的山坡。“漫天焚老木”描绘了一幅山林大火的画面。
第二段:
- 诗句: 茅根可伐,树根难斸。轮囷离奇不受犁,枉用驱来茧栗犊。
- 译文: 茅草的根部可以砍伐,树根却难以挖取。树根曲折离奇,无法被犁头耕作,白白地驱使着牛只拉来耕具。
- 注释: “轮囷离奇”形容树根弯曲、错综复杂。“茧栗犊”指的是用来耕作的工具。
第三段:
- 诗句: 春初种烟,夏初种谷。五月绿云收,八月黄云熟。
- 译文: 春天播种烟雾,夏天播种谷物。五月间绿云飘荡,八月时黄云成熟。
- 注释: “种烟”可能是指播种稻谷或小麦等庄稼。“绿云”和“黄云”分别指庄稼的生长情况。
第四段:
- 诗句: 深冬百昌尽,犹见蔓菁绿。
- 译文: 到了深冬,所有的庄稼都收割完毕,然而还能看到茂盛的蔓菁绿色。
- 注释: 描述了即使在冬季,某些耐寒作物依然保持生机。
第五段:
- 诗句: 山肥稍缩,树根稍秃。水工开浚,上引飞瀑。高高下下成良田,尽种黍稷与穜稑。
- 译文: 山上的土地稍微变瘦,树根也变得稀疏。水利工人挖掘河道,引来瀑布流经高处。到处都有肥沃的土地,种植着庄稼如黍米和豆子。
- 注释: “水工开浚”是指水利工程的建设,使洪水得以分流,避免泛滥。
第六段:
- 诗句: 山高水深,水不上陆。蔗园茶陇,足供饘粥。
- 译文: 山势高大且水流汹涌,水不能上陆地。有甘蔗园和茶叶地,足以供给人们粗粮和稀粥。
- 注释: 描述山地的自然条件以及农业产出。
第七段:
- 诗句: 君不见塞翁之马有得失,耀德之陂旋反覆。
- 译文: 我不曾见过塞外老人的马儿有得有失,就像那照耀德行的池塘会突然转回那样。
- 注释: 引用了《左传》中塞翁失马的故事,比喻事物的变化无常。
第八段:
- 诗句: 耕山成败人岂知,知者天边两黄鹄。
- 译文: 耕种山林成功与否,人们怎么会知道?只有那些知道的人才知道。
- 注释: 暗示了耕种山林的困难和风险。
第九段:
- 诗句: 吁嗟乎,老农耕田不果腹,不耕村田耕山谷。
- 译文: 唉!老农辛苦耕种田地却吃不饱,不如不去耕种村庄而是去山谷里耕种。
- 注释: 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
第十段:
- 诗句: 山中豺虎食人肉,今日吞声向山哭。
- 译文: 山上的豺狼虎豹吃掉了人肉,今天我只能无声地向山上哭泣。
- 注释: 描绘了山区自然环境的恶劣和生存的艰难。
这首诗通过描写山林中的耕作生活和自然景观,表达了作者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以及对农民艰辛生活的同情。同时,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形象的比喻,使得整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