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斋抵任台郡因忆丙午1786台变保城有感

十一更舟五采幡,登台齐拜使君门。
长途老马知前驿,熟道轻车认故辕。
终是旧勋膺主眷,的应新任报君恩。
一麾悬照当空镜,海日何曾蔽覆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苏斋抵任台郡因忆丙午1786台变保城有感》是清代文学家林则徐的一首诗,创作于嘉庆七年(1802)。这首诗是林则徐在赴台湾任职途中途经福建时所作。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台湾人民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深刻思考。

林则徐(1785年—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福建省福州府侯官县人,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被后人尊为“民族英雄”。他在鸦片战争中反对英国侵略,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此外,他还关注民生,倡导改革,提出了“海禁”政策。

这首诗的内容如下:

丙午台变保城有感  
苏斋抵任台郡,因忆丙午台变保城有感  
  
甲申秋间,余以钦差大臣驻节闽中。适丙午之岁八月,台湾逆夷滋事,戕杀总兵刘国轩,戕杀副将陈德等。余时方督师剿贼,未悉其详,而台民苦害累年,至是始见大变。余既至郡,闻逆首即已就擒,而诸夷尚聚党肆扰;余又闻台民相率诣郡乞命者络绎于途,遂决意移师剿办。  
  
及抵任后,询知逆夷实已平伏,而台民之流离转徙、疾病死亡者,实繁有徒。余念兹土非复旧观,乃檄令各属善后事宜。又闻台民困于积弊,百废待兴,余于是开仓廪,振贫乏,劝农桑,讲学校,期以三年涤瑕荡秽,使生齿复蕃;并议设社学,延师儒以教子弟。余虽不敏,而夙夜孜孜,图其所长,冀得仰报洪慈于万一。  
  
然余之莅任也甫三月,而台地之事竟如所闻。呜呼!余之治台也,岂独以一时之功哉?盖吾闽自唐以前无他患,至宋而后,始受倭患。今数十年来海禁一弛,番舶交驰,日久成习。故当道者狃于承平之久,不知危亡可乘之机。至于海防之虚,则固不足言。而台之民亦自弃其先业,甘从夷类。是以虽有英武之气,而终不得奋于锋镝之间;虽有忠孝之心,而卒不能行于夷貊之地;且其所以自处者亦失其故矣。  
  
余不忍见其沦胥也,故谆谆谕以大义,而台民亦稍知悔悟,而其势已不可挽回。余乃慨然欲去,而其时方值水旱频仍,米价腾踊,民间艰食,嗷嗷之声四起。余不忍坐视其敝,乃力疾亲临郡治,亲历其艰苦,与台民同其劳。  
  
嗟夫!台之民固何罪哉!顾其所以自处,实有以致此也。彼皆曰:“天朝远我中华,我中华又安能恤我?”又曰:“我生逢圣清,幸甚!”呜呼!此皆妄语也!夫天朝之于台湾,固如掌耳。苟其诚能服属,岂有异于中国?第恐彼犹以为天朝高我中华一等,而不虞其祸之至耳。  
  
余念台之人,自昔未尝一日忘中国,而今日反以中国为仇雠。呜呼!此其情何以堪!然余亦安敢以一身之屈伸,而遽动天下之观听哉?惟有痛加诲谕而已。  
  
呜呼!余之治台也,固已竭其所有矣。但恐后世子孙,或谓余不能远谋,而遂置之度外。故特志之以垂永久云。  
  
丙午十月朔日,林则徐谨记。  

这首诗体现了林则徐作为清朝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的情怀和责任。他不仅关心国家的安危,同时也深切地关怀着台湾人民的生活和未来。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林则徐对于国家和民众的深厚感情以及他的治国理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