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国寺松歌

慈仁古寺数株松,苍然不与凡界同。二十年前松下径,飞涛谡谡生清风。
前殿偃松荫数亩,纵横诘曲枝青铜。后殿高松挺千尺,夜深鸾鹤巢其中。
扶疏突兀各异状,株株鳞鬣还相向。翠色凌霜总不凋,苍皮溜雨原无恙。
僦居往岁我重过,风前月下长摩挲。偃松就槁高松茂,荣悴相形感叹多。
别后多年思劲质,青松不比人颜色。到日还来萧寺寻,似觅生平旧相识。
岂知萎谢又非初,枯者无存菀者枯。哦诗空记蟠枝影,泼墨能描直干无。
松乎松乎,尔宜植根在万仞之冈,岱顶徕峰傲寒雪。
不则宁同处士老,其材支离夭矫足怡悦。不幸偏栽佛国边,树底无端作市廛。
玉鱼百镒唐陵出,铜雀千金汉代镌。真松不问问赝贷,忍教灵物埋霜烟。
斧斤剪伐虽无虑,生憎俗客来箕踞。一夜西山风雨声,拔根定化虬龙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报国寺松歌》是一篇描绘古寺松树的诗歌。诗中通过对松树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岁月变迁的感慨。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具体信息:

  1. 诗歌背景
  • 诗歌创作于清代,由劳之辨创作。该作品以清代慈仁古寺中的松树为描写对象。
  •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描绘松树的诗歌,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感。
  1. 诗歌内容
  • 诗中的松树形态各异,有的横卧如青铜,有的挺立千尺。每株松树都有其独特的风姿和生命力。
  • 诗人在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松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他不仅描述了松树的外在美,更捕捉到了它们内在的精神特质。
  • 诗中提到的“扶疏突兀各异状”和“株株鳞鬣还相向”,展现了松树在风雨中依然挺拔的姿态,以及彼此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1. 诗歌主题
  • 诗歌主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松树作为一种坚韧不拔、历经沧桑却依旧傲然挺立的象征,被诗人赋予了深厚的人文意义。
  • 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世事无常、人事变迁的深刻思考。松树的生长与衰败,象征着人生的起落与沉浮。
  1. 诗歌风格
  • 该诗采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让读者能够在心中构建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松树画卷。
  • 诗人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使得松树的形象更加鲜明,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1. 艺术价值
  • 《报国寺松歌》以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了清代诗歌中的一朵奇葩。它的问世不仅丰富了我国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艺术借鉴。
  • 这首诗的流传和影响,使得慈仁古寺的松树成为了一个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符号。它不仅仅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更是人们心中的一种精神寄托和文化象征。
  1. 历史影响
  • 《报国寺松歌》自创作以来,一直受到后世文人墨客的喜爱和推崇。它不仅是研究清代文学的重要文献,也是研究中国古典诗歌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 该诗的影响力不仅限于文学领域,它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影响。许多学者和研究者都对其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使得这首古老的诗歌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报国寺松歌》作为一篇描绘古代寺庙松树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而且在我国古典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传世之作,被后人传颂不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