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 · 红杏

房栊狭。未识绿纱谁掐。几日鹦哥邀共歃。心情非便乏。
庭院蘧除初夹。便挂疏帘还怯。红杏一枝妆阁插。云鬟休更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谒金门 · 红杏》是一首词,由曾廉创作,表达了词人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词:

  1. 词人简介
  • 曾廉:曾廉(1856-1928),字伯隅,湖南宝庆邵阳县石牛山人。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中过举人,并参与编纂《大清会典》。在戊戌维新运动期间,他上书朝廷批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行为,因此与保守势力产生了冲突。
  1. 词作原文
    房栊狭。未识绿纱谁掐。几日鹦哥邀共歃。心情非便乏。庭院蘧除初夹。便挂疏帘还怯。红杏一枝妆阁插。云鬟休更压。

  2. 作品鉴赏

  • 情感表达:词中的“未识绿纱谁掐”可能指的是一种轻柔而神秘的气息,而“红杏一枝妆阁插”则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示了春天的繁华和生机。这种对比不仅增添了艺术效果,也反映了作者细腻的情感世界。
  1. 文化背景
  • 时代背景:《谒金门 · 红杏》的创作时间无从确定,它可能源于五代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影响。冯延巳的《谒金门·风乍起》同样写于这个动荡的时期,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抒发情感,展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内心世界。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红杏一枝妆阁插”,这里的“红杏”不仅是实际存在的植物,也象征着美丽和生命力。同时“妆阁”一词暗示了某种仪式感或审美追求,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
  • 语言风格:曾廉的词作语言简练,情感丰富,善于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例如,“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这句,既表达了期盼之情,又透露出一丝惊喜和解脱。
  1.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曾廉的这首词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但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传颂。它体现了作者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1. 社会评价
  • 历史评价:尽管曾廉的作品并未受到当时文坛的重视,但他的词作仍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词作在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灵感和素材。

这首《谒金门·红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欣赏,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情趣,还能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