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 · 秋感

莫延伫。早看莎鸡振羽。吹过杨花芦作絮。谁觅玉人处。
百发萧萧几许。断茧千头万绪。彩笔金樽寻旧侣。梧桐深夜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谒金门·秋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在秋夜雨后与友人听潮和饮别的情景。以下是对这首词的介绍:

  1. 创作背景:据传此词为苏轼晚年贬谪黄州时期所作。当时,苏轼因政治原因被贬至黄州,心情郁闷,遂借酒浇愁。词中反映了他对政治前途的担忧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2. 内容分析:全词可分为上下两片,上片描述了秋夜雨后与友人一起听潮的场景;下片则描绘了雨后与友人离别的情态。词人通过对这两个场景的描绘,传达出他在政治上的“愁”感。这种愁不仅是因为个人的失意,也是由于时代的变迁,他的政治理想和个人遭遇都在这个背景下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 艺术手法:苏轼擅长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这首词中,他将秋夜的景象与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词人的孤独、忧郁和无奈。同时,他也善于使用对比和反衬的手法,使得词的情感更加深沉和丰富。
  4. 文化影响:《谒金门·秋感》作为苏轼的经典之作,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后世广为传颂。它成为了研究宋代文学、探讨苏轼诗歌艺术的重要文本。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也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鉴赏价值:这首词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和鉴赏,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苏轼的思想情感以及宋代文学的特点。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对古代文人生活和情感世界的新的认识。

《谒金门·秋感》不仅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词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苏轼的才华和才情,还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