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 · 青霄

无路上青霄,空际垂修绠。四扇天门荡荡开,梦到惊旋醒。
未及授衣时,老鹤宵来警。玉宇琼楼怪早寒,瘦尽梧桐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卜算子·青霄》是曾廉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高远的向往以及面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和孤独感。下面将对该词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曾廉,字伯隅,湖南宝庆邵阳县人,是清末民初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和学者。他曾于光绪二十年中举人,并在戊戌维新运动期间上疏批评当时的政坛人物康有为和梁启超。此外,在晚清时期,列强入侵和日寇侵略的背景下,他的政治立场也显示了其忧国忧民的精神。

  2. 诗词原文
    无路上青霄,空际垂修绠。四扇天门荡荡开,梦到惊旋醒。未及授衣时,老鹤宵来警。玉宇琼楼怪早寒,瘦尽梧桐影。

  3. 诗词赏析

  • 意境与情感:《卜算子·青霄》展现了一个远离尘嚣、追求自由的灵魂形象。“无路上青霄”暗示了诗人渴望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而“空际垂修绠”则描绘了一种超越世俗束缚的姿态。诗中“四扇天门荡荡开”与“梦到惊旋醒”反映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及其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 象征意义:诗词中的“梦到惊旋醒”象征着现实中的种种诱惑和困扰,而“老鹤宵来警”则象征着诗人对传统束缚和现实压力的敏感。
  • 艺术手法:词作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玉宇琼楼”形容理想的居住环境,“瘦尽梧桐影”则表达了诗人因孤独而消瘦的身体状态。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既虚幻又真实、既美丽又凄凉的艺术世界。
  1. 社会背景
  • 《卜算子·青霄》创作之时正值清末民初,国家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这一时期的中国面临着外来列强的侵略和内部政治势力的斗争,许多知识分子都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与忧虑。

《卜算子·青霄》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文学作品,也是研究清末民初社会历史和文化变迁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理解,不仅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