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 杜楼

杜楼楼上托书生。北墉清。南窗明。堪笑贫家,三载构方成。若使束薪能作柱,拔松柏,种榛荆。
阑干晚倚正新晴。多蝉鸣。少人行。山影前遮,依约是围屏。更得初更明月上,凉瑟瑟,水精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江城子·杜楼》是一首清代诗人曾廉创作的词。以下是对这首作品的相关介绍: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曾廉,字伯隅,湖南宝庆邵阳县石牛山(今湖南邵东县汪塘乡境内)人。光绪二十年(1894),中举人。翌年会试后,任国子监助教,参与编修《大清会典》,为大学士徐桐赏识。
  • 创作时间:具体创作年份不详,但据词中的“北墉清”、“南窗明”推测,可能是在杜楼建成后不久所写。
  • 社会环境:戊戍维新运动期间,曾廉因上书反对康有为、梁启超而被指责为“舞文诬圣,聚众行邪”,可见当时的政治氛围和社会状况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1. 诗词原文与赏析
  • 原文:杜楼楼上托书生。
  • 注释:杜楼,即杜楼书院,位于湖南省邵阳市。
  • 赏析:《江城子·杜楼》通过描绘杜楼的壮丽与作者本人的处境,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悲凉情绪。其中“三载构方成”反映了作者对杜楼建造时间的漫长和艰辛的认识,以及对成就的感慨。同时,“若使束薪能作柱,拔松柏,种榛荆”展现了作者对未来的憧憬,希望借助杜楼成为学问和事业的支柱。
  • 艺术手法: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比喻,如将杜楼比作“水精城”,将明月比作“初更”的月亮,既富有诗意又增强了表现力。此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如“多蝉鸣”、“少人行”、“阑干晚倚正新晴”,营造出了一种静谧而略带忧伤的意境。
  1. 文学价值和影响
  • 文学地位:《江城子·杜楼》不仅是曾廉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清代诗歌的重要文献。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其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占有一席之地。
  • 后世评价: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被后人广泛引用和赞赏。例如,有研究者认为该词通过对杜楼的描述,反映出了作者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具有较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江城子·杜楼》作为曾廉的一首经典词作,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在艺术上也展示了其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深厚的情感表达能力。通过深入解读这首词,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及当时的社会环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