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楼楼上托书生。北墉清。南窗明。堪笑贫家,三载构方成。若使束薪能作柱,拔松柏,种榛荆。
阑干晚倚正新晴。多蝉鸣。少人行。山影前遮,依约是围屏。更得初更明月上,凉瑟瑟,水精城。

杜楼楼上托书生。北墉清,南窗明。

堪笑贫家,三载构方成。若使束薪能作柱,拔松柏,种榛荆。

阑干晚倚正新晴。多蝉鸣,少人行。山影前遮,依约是围屏。更得初更明月上,凉瑟瑟,水精城。

注释: 杜楼,位于江边的一个高楼。楼上有位书生。北边城墙清澈明亮,南面窗子透进明亮的光线。可惜的是,这座贫穷的家中建造了三年,才建成这座杜楼。假如用树枝和柴火作为柱子,那么应该可以像移植松树和柏树一样,将它们种在杜楼的周围。黄昏时分,我靠在栏杆旁,正欣赏着刚刚放晴后的美丽景色。天空中传来了许多蝉鸣声,而行人却很少。远处的山峦的影子遮住了我前面的景物,仿佛是一堵围绕着的屏风。在这美好的夜晚,我还看到了一轮初上的明月,它洒下一片清凉的光芒,照亮了整个水精城。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杜楼之上所作,通过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一幅宁静优美的画面。首句“杜楼楼上托书生”便设定了场景与人物。接着,通过对杜楼周边环境的细致描写,如北墉清、南窗明等,营造出了和谐宜人的气氛。然而,这种美好并没有持续很久,诗人转而表达了一种对现实的无奈和感慨。

诗中的“若使束薪能作柱”与“拔松柏,种榛荆”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杜楼比作尚未完全建成的小房子,暗示了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而在后面的“阑干晚倚正新晴”中,通过傍晚时分的阑干之靠,又增添了几分静谧和悠然自得的感觉。

“多蝉鸣,少人行”,进一步衬托出了杜楼周围的寂静之美。而“山影前遮,依约是围屏”一句,则巧妙地运用了视觉错觉,使得整幅画面显得更加和谐而充满诗意。尾句“更得初更明月上,凉瑟瑟,水精城”则以明月为引,将整个场景推向高潮。明月的清凉和水的晶莹都映衬出杜楼的独特魅力,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宁静祥和的世界之中。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追求。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画面。无论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还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都展现出了苏轼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