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塘秋水路湾湾。
学深山,掩柴关。
杓柄溪声,随分住人间。
白发萧萧窗下坐,花散诞,竹平安。
六时清课在毫端。
拂齐纨,墨光寒。
岁岁年年,懒去靠蒲团。
只是秋来方丈里,书满架,背人看。
【诗句注释】
江城子 匏溪方丈题壁野塘秋水路湾湾。
学深山,掩柴关。
杓柄溪声,随分住人间。
白发萧萧窗下坐,花散诞,竹平安。
六时清课在毫端。
拂齐纨,墨光寒。
岁岁年年,懒去靠蒲团。
只是秋来方丈里,书满架,背人看。
【译文】
野塘的秋水曲折回环,通向远方。
我像隐居山林的智者一样,掩上门扉,过着隐居的生活。
我手持杓柄,感受着溪水的潺潺声,随意地居住在人间。
白发苍苍,我在窗下静静地坐着,花儿飘散了,竹子依然安宁。
每天早晨六时开始的清修功课,都在我的笔端完成。
我拂动整齐的白色丝织品,墨水在笔尖上凝结成寒光。
每年每岁,我总是懒得依靠蒲团,而是独自坐在方丈里。
只是在秋天来临的时候,我才会来到这方丈里,把书籍摆放得满满当当,然后背对着其他人独自阅读。
【赏析】
此词是苏轼晚年隐居黄州期间的作品。作者自述其生活、学问和心境。“江城子”为词牌名。首句“野塘秋水路湾湾”,起势不凡,勾勒出一幅清幽宁静的画面: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河流经野塘,岸边绿柳垂杨,倒映在澄澈的水面上。“学深山,掩柴关”,点出作者隐居生活的意境。接着以“杓柄溪声,随分住人间”两句写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白发萧萧窗下坐,花散诞,竹平安。”描绘了一个恬静闲适的形象:白发斑斑的苏轼,正坐在窗前,看着窗外落英缤纷,听着室内竹叶沙沙作响,一切显得那么自然而和谐。“六时清课在毫端。”说明他在做日常的修行功课。“拂齐纨,墨光寒。”则描绘他挥毫泼墨的场景,墨色在纸面上留下一道道痕迹。“岁岁年年,懒去靠蒲团。”“蒲团”是佛教徒用的草垫子,苏轼用它来表示自己的超尘脱俗。“只是秋来方丈里,书满架,背人看。”苏轼在秋天来到这个方丈里,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他总是背着别人偷偷阅读。整首词语言朴素、平淡、清新自然,表达了苏轼晚年归隐后的生活状态以及内心世界的宁静与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