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 · 蜕园

餐风饮露,不为谋生计。知道皮囊本来赘。问如何、一片悽婉声情,浑不似、春鸟歌喉流丽。
几年孤愤在,沈蛰空山,惟爱绿阴覆檐际。已万事会心,科睡方酣,竹床清、柴扉教闭。但博得、一时懒虫名,又不合、人闲尚留残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洞仙歌·蜕园》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曾廉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和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慨。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曾廉(1856-1928),字伯隅,湖南宝庆邵阳县石牛山人。光绪二十年(1894),中举人,并参与编修《大清会典》。在戊戌维新运动中,曾上书朝廷,指责康有为、梁启超为“舞文诬圣,聚众行邪,假权行教”之徒。后因参与反对樊锥组织“南学会”的义和团活动而获罪,遂隐居贵州锦屏县梅屏山下,筑“蜕园”从事教学与著述。其作品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反映了他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以及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2. 创作背景:该词作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曾廉因支持义和团而获罪,遂隐居贵州锦屏县的梅屏山下。这段经历让他对现实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激发了他创作这首词的情感。
  3. 诗词内容详解:诗中“餐风饮露,不为谋生计”描绘了诗人追求自由、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知道皮囊本来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暗示了人生无常,一切皆为表象。“问如何、一片悽婉声情,浑不似、春鸟歌喉流丽”则通过对比春天鸟儿清脆的歌喉和诗人内心的凄凉情感,揭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寂与悲凉。
  4. 思想内涵:从这首诗可以窥见清末民初的社会风貌及诗人的个人情感。曾廉在诗中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展现了他作为文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和批判精神。

曾廉的《洞仙歌·蜕园》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也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风貌的文学巨著。通过这首诗,不仅能够领略到曾廉深邃的思想内涵,也能进一步理解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及其所处的历史环境。

相关推荐